车谷融媒8月20日讯 8月20日,武汉经开区左岸大道(沿江大道)直线段贯通。这条22公里的城市快速路,沿长江左岸向西南蜿蜒,军山新城到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不到20分钟。
作为直抵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左岸大道(沿江大道)串联沌口、军山、纱帽与中心城区,人才、技术、资本高效流动,加速崛起成为武汉经开区新的“千亿大道”,蓄势聚力,托举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
汇产业,新“千亿大道”挺起车谷“第二脊”
“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经开区左岸大道(沿江大道)启动建设。几乎同时,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实施“两个跳出”发展战略,跳出沌口谋发展——到军山建新城、到汉南兴产业,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现代化车谷。
左岸大道(沿江大道)建成一段、开通一段,不只是“交通动脉”,更成为“产业动脉”。左岸大道(沿江大道)串联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军山新城、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等七大园区,氢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线布局,成为武汉经开区继东风大道之后的车谷“第二脊”。
翻开车谷产业地图,可以看到,以左岸大道(沿江大道)为轴,小鹏汽车武汉零部件基地、中创新航武汉基地、莲花汽车全球智能工厂、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岚图云峰工厂等重点项目“多点开花”。
▲岚图云峰工厂
眼下正值生产旺季,岚图云峰工厂“火力全开”。去年11月,岚图知音从这里下线,成为我国首个年度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不到一年时间,岚图汽车旗下首款“华系家用纯电SUV”全新岚图知音也“焕新”而来,已开启预售,8月底将正式上市。
▲中创新航武汉基地
今年6月,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中创新航四度追投武汉经开区,在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建设中创新航武汉基地四期项目,将新建6条生产线,规划年产能约40万套动力电池PACK,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满产后年产值可超百亿元。
在左岸大道(沿江大道)沿线,武汉经开区还前瞻布局氢能、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氢科技、理工氢电、海珀特等氢能企业,天源环保、旭日蓝天等知名企业“扎堆”聚集,“新”产业集群成势。
海珀特正向开发的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续航超过1000公里,已通过高温极寒等多项实车测试,正在奔赴海外市场。理工氢电自主研发的CCM型膜电极产品大批量出口,实现了国产膜电极的反向输出。此外,随着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相继建成,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四大件”等,均已实现“车谷造”。
聚人才,新“千亿大道”厚植“创新雨林”
武汉经开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交通动脉”向“创新动脉”升级。
左岸大道(沿江大道)直线段贯通后,从汉阳晴川大道驱车,可畅达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有效满足两所高校师生的出行需求,还为军山新城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筑牢根基。
左岸大道西侧、大军山南麓,曾经的西瓜地上“长”出了大学园——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今年9月的开学季,军山新城又将迎来一批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才俊入驻。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
华中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走”出校门,在军山新城就地转化——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郭新教授团队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秦应雄教授团队的衍射光学元件(DOE)研究成果等3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跨越从实验室到工厂、市场的“死亡之谷”,走向产业化。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
在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及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率先入驻。接下来,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还将建设二期、三期。今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将与武汉经开区共同举办产业生态合作大会,在新能源汽车、氢能、智能网联、船舶交通等领域,促进“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眼下,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经开区正加快构建以军山新城为核心、沌口和汉南片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片”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大学创新发展带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一期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竣工,投入运营。
采写:记者郑奇悦 李金友 摄影田钰杰
通讯员谈天原
编辑:缑曼
审核: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