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者
其中有山焉
长江自西向东
滔滔江水忽呈直角
转弯进入武汉
第一站
便是汉南
汉南
原为云梦泽地
云梦泽,曾为上古九泽之一。《史记》、《周礼》、《尔雅》等均有记载。《史记·货殖列传》载:“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写道:“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纱帽山,是武汉经开区长江西岸的一座小山丘,海拔37.82米,面积4000平方米,突起于一马平川的江滩上,东临长江,与江夏区金口镇隔江斜对,其北为大军山。“罢池陂陀,下属江河。”纱帽山的地理位置,正应了《子虚赋》对云梦泽里这类山的描述。
纱帽山的由来和传说
亦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地方志》称“百人山”
纱帽山
也称为“百人山”
《万历汉阳府志》曾记载:“旧传周瑜遣黄盖领百人诈降曹操,因其不备而掩之。宋淳熙间,李巽作《南楼记》云:‘郡之西南八十里近赤壁,与百人山对。’”
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篇》中说:“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相传赤壁之战时,纱帽山处江心,黄盖率十舰百人掩蔽于石矶之中,乘机纵火焚烧曹操水军战船,故纱帽山也叫百人山。
百人山,据同治年间注的《长江图说》载,就是今纱帽山,东南距赤矶山江面三里多路。
“纱帽”之得名
如果认真探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生于长江边的山,似乎都有一个与洪水有关的神话故事。
龟蛇二山,相传为大禹治水时,龟将驮神土“息壤”筑堤造陆,蛇将用神尾导水泄洪,龟、蛇二将镇守大江而形成。
大军山,相传也与大禹治水有关。大禹挥“神鞭”,连根拔起千里之外的一座山,移至长江左岸镇压堤岸溃洞而得名。
生于江畔的纱帽山,自然也不例外。
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古云梦泽中的汉南地区仍是一片荒湖野汊,十年九淹。大禹的后代禹青带领百姓疏江筑坝,围湖造田,汉南水患逐渐减少。一年夏天,连降大雨,江堤溃决,洪水铺天盖地奔涌,房舍、人畜尽没。
百姓悲泣,禹青悲愤万分,双眼泣血,一头青丝瞬变白发。他仰天大呼:“不伏洪水,愧对百姓!”他顺手摘下乌纱帽,愤然扔进滚滚江流,欲纵身跃江以躯堵江堤之溃。忽见,乌纱帽飘至决口处就不动了,变得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座小山,挡住了江水。霎时,风停雨住,洪水退去,那山形竟状如乌纱。
“纱帽山”从此而得名。
传说,大多口头流传于当地民间。问起当地老居民,他们说孩提时代,看到纱帽山南侧嵌有磐石,光洁如镜,从山南麓的江心远望,整个纱帽山形如一顶乌纱帽。
人为天地之心
至万历年间,“纱帽山”在地方志中仍称为“百人山”。其后来的“纱帽”之名,不由让人猜想。
一说,生与斯、长于斯的人,与长江亲密无间,与江的相依和对抗千年来不休不止。每到汛期,“云梦泽”洪水漫流,江湖不分,大片水天相连。每当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人类的承受极限,人们便会渴盼出现一种神力与之相抗。
“禹青飞帽堵水”,虽口口相传于民间,但取“纱帽”之名,仍是对禹青治水“敢于担当、舍身求法”宝贵精神的期望、传承和颂扬,以期激发一代又一代人治水和济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情怀。
另一说,或是当地文人雅士为了风水,字斟句酌地改了这样一个名字。
居于长江之畔的这座小山,高低起伏,状如乌纱,遂将其命名“纱帽”。此山所在辖区街道因山得名,取名“纱帽街”。
在风水文化中,状如官帽的山,被视为祥瑞之地,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财富。以“纱帽”为山之名,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吉祥、幸福和成功的追求。
不论是人与洪水斗争的精神象征,还是对“福泽”绵延的精神追求,其意都深远,都暗含着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天、地、人合一。
长江在汉南大咀,用一道大弯,书写了一个倒写的“人”字。《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与天地之间,以天地之气以为生,秉天地之养以为存,而人,是生命的自觉者,是实践作为、引导世界向善、向美的主体。
所谓地因人重也,纱帽山的传说,是山与人的传说。人为山之力量,山为人之风水,其得名,寓意广阔天地中唯有所作为,方能为天地万物赋予灵魂。
山的重量,在于人的份量。古往今来,如今再看“纱帽山”,忆往昔传说,体会长江之畔这座山的气度与胸襟,为官者,天下为公、敢于担当、舍生忘死,方延绵山之“宝地”风水。
采写:记者李金友 摄影李岿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