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11月14日讯 我们已收到了对方公司300万打款,谢谢你们帮我追回欠款。”日前,汉南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案涉标的额超百万元的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为长春某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某追回拖欠多年的工程款,张某特地从长春向汉南法院寄来一面锦旗,并致电以示感谢。
2011年,长春某环保有限公司与武汉某材料科技公司签署协议,为其建设一套脱硫除尘装置,合同价款为2160万元。合同签订后,该环保公司按约定履行了合同义务,建设的脱硫除尘系统也投入使用。
然而,双方对设备系统运行指标发生争议。武汉公司认为,长春公司安装的设备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技术指标,导致其受到行政处罚,因此仅支付1158万元工程进度款,拒绝进行工程竣工结算。
张某表示,其承建的系统是根据合同约定和设计要求建设,系统投运后也使用正常,武汉公司所谓的未达到合同约定技术指标问题,并无依据。
双方争议不下,张某奔波数千公里,从长春赶至汉南,将武汉某材料科技公司告上法庭。庭审过程中,双方始终无法达成协议,并纷纷要求鉴定,案件审理一时陷入停滞。
“建设施工技术指标复杂,鉴定耗费的时间一般比较长,而且成本较高。”承办法官王传平说,考虑到鉴定难度,为了降低双方公司的诉累,在鉴定前,他和同事对双方进行了调解。
王传平和同事采取“背靠背”以及多轮座谈的方式,一面听取双方的真实需求,一面积极寻找调解契机。“其实我也不想跨越半个中国来外地进行诉讼,主要是因为这笔工程款项拖欠太久,催促多年无结果的无奈之举。”张某表示,该案件审理耗时长,成本大,给公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在与武汉某材料科技公司沟通时,王传平又向其详细说明案件审理情况,并站在企业角度分析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番沟通,双方终于达成调解,武汉某材料科技公司如期打款。
汉南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落实“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深入推行涉企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妥善化解涉企纠纷,精准服务企业发展。
采写:记者彭宇 通讯员邓思颖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