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12月4日讯 12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与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正式“点火”,即将开始中试生产,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传统液态电解质的电池,这种电池的正极、负极和电解质均为固态,因此被称为固态电池。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及稳定性,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郭新教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少数企业使用的电池是过渡性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集中在360瓦时/公斤,理论上充电一次最高可续航1000公里,而现在几乎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仍是液态电池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集中在200-300瓦时/公斤之间。
“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固态电池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高的。”郭新教授团队现场演示,科研人员将固态锂与固态钠离子电池通过针刺、干冰、水煮等实验,其均未发生起火、爆炸等。
郭新教授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固态锂与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组将结合国内消费类锂电池、汽车动力电池等应用端的技术要求,逐步对工艺路线不同所带来的成本差异、产品良率和一致性等产业化最后瓶颈进行中试验证,为下一步全面量产开展冲刺。
今年以来,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已有金属增材制造粉末设计制备及产业化项目、高能量密度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高端电子氟化液、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万瓦级激光加工头等5条中试产线点火、试生产。下一步,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围绕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有力推进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工作。
(记者彭宇 通讯员杨运飞)
【编辑:缑曼 审核:张敏 蒋秋雨 黄倩 姚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