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东风大道高架一路直行至凤亭二路,一栋栋方方正正的白蓝相间厂房映入眼帘——这里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
一个月前,30套氢燃料电池在此下线,组装到东风商用车重卡上,交付给湖北某物流公司,跑向城市大街小巷。
氢燃料电池核心“四大件”自主可控,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新物种“瞪羚”企业……落子武汉经开区3年余,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绿动”),专注燃料电池装备“卡脖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打造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近日,武汉绿动总经理刘真表示,承载着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使命,武汉绿动以自主技术为基础,“牵手”上下游,发力氢能产业新赛道,锻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助力武汉经开区加速成长为氢能产业科技高地和创新高地,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三年在车谷建成最大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
白色的车体,绿色的车牌,加氢10分钟,续航400公里……7个月前,搭载国家电投燃料电池的200辆氢能车亮相,这是迄今我省氢能领域最大规模的集中交付。

作为国家电投培育的首个“独角兽”,国氢科技是目前全国估值最高的氢能企业。2020年,国氢科技在汉成立武汉绿动,投资70亿元建设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作为武汉绿动“掌舵人”,刘真亲历并见证了公司三年多的发展和变化;从租赁的两百平方米办公室,搬至新建的十余万平方米氢能基地园区,“改变的不仅是面积,还有产线追投,研发迭代。”
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投产;建成6条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生产线;具备满足每年5000套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晋级全国目前最大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这是武汉绿动的成绩单。

▲武汉绿动生产车间。
“重仓武汉的选择没有错。”刘真说,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电堆和动力系统等,“从车辆运行里程数据来看,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单项技术指标还超过了国际水平。”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目前,在武汉绿动的130人成员团队中,硕博占比近九成,研发人员占七成,研究方向覆盖燃料电池多领域。
“武汉研发团队是国氢科技布局全国五大氢能基地的‘最强大脑’。”在刘真看来,武汉高校林立,科教人才优势得天独厚。他介绍,得益于强大研发团队的支持,国氢科技最新一代动力系统,今年将落户武汉经开区,成为武汉绿动新增重点产线之一。
“比市场反应速度快一步,创新就会早一步”
一张厚度不及头发丝的“薄膜”,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在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1号车间,记者看到了一卷卷白色透明的成品质子交换膜,形似一次性保鲜膜,单克价格约等于黄金。
作为氢燃料电池组成材料之一,质子交换膜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关键部件。目前市场上的质子交换膜产品超过90%依赖进口,一辆氢能车需要约20平方米质子交换膜,而一平方米质子交换膜质量约为20克、价格却超过千元,成本占比居高不下。
“单从原料而言,就是金字塔塔尖的产品。”武汉绿动副总经理刘昊介绍,质子交换膜以微米为单位,类似头发丝的厚度,实际上一块膜却由四层结构组成,无论是原料的合成难度、制膜工艺,还是结构均衡性,都有较强的技术壁垒。
如何破解“一膜难求”?2019年,在国氢科技总部实验室,一片初具雏形的“薄膜”诞生,此后两年,在千里之外的武汉绿动,历经改良、实验、小试、中试、试生产、测试等循环反复,质子交换膜终于迎来投产。

▲武汉绿动生产线,技术人员在操作设备。
“比市场反应速度更快一步,创新就会更早一步。”刘昊介绍,公司自研生产的质子交换膜,可快速通过集团平台实现全链条的测试验证,加快产业化进程。
“上周发现一个问题,最快下周就可以解决。”近一年来,刘昊每周雷打不动参加集团研讨会,诸如遇到电堆产品运行故障分析,一层层剥洋葱,逐级分解剖析系统、电堆、膜电极等部件,再分析内外部原因,多部门联合快速响应,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串起”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研发闭环。
迄今,在氢能汽车领域,工信部列出的氢能汽车八大核心技术,武汉绿动已掌握了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四大件”。
内强研发,外拓市场。在刘真的办公楼正楼上,正是国氢科技牵头组建的氢能车辆运营平台——湖北氢动力公司所在地,其通过租赁方式,降低产业化初期燃料电池车辆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助力氢燃料电池车辆在市场规模化推广。“氢动力是我们的上下楼,也是上下游”。刘真说。
当前,包含武汉绿动和湖北氢动力在内,武汉经开区已聚集14家国内外知名氢能企业,涵盖燃料电池、整车制造、检验检测、制氢、加氢站运营、车辆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氢能全产业链雏形显现。
据国家氢能中长期规划目标,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如何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新机遇?刘真认为,我国氢燃料车辆的示范运营数,正从百位数跨越到千位数,2025年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氢能车辆有望进入大规模推广期。抢抓机遇期,相关政府部门可借鉴上海、佛山等氢能产业园经验,瞄准氢能燃料电池、制氢核心装备等领域,围绕氢能燃料电池装配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延伸产业生态圈,建成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期待更多上下游“牵手”,共同构建车谷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圈。
采写:记者王双双 通讯员马海超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