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都融媒11月4日讯 疏浚航道、吹填造陆、码头建设……在工程建设领域,疏浚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00年前,中国大型挖泥船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国外对中国采取严格的技术封锁,仅高价向中国出口整船。2020年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负责、我区一家企业参与共同合作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被推崇为“造岛神器”,具备在恶劣海洋环境中抗风浪、高强度、高精度、高效率连续作业的能力,结构复杂,技术含量极高。获奖的项目是围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海底岩土挖掘、钢桩台车定位、疏浚输送与装备总装集成的自主设计制造四大核心技术,该项目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远距输送、总装集成等难题,形成多项技术成果,走出了一条我国在该领域从“技术被封锁”到“技术管制”的跨越之路,使“国轮国造”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长江航道局下属武汉航道船厂始建于1952年,位于武汉经开区,隶属交通部在汉直属单位,是一家集船舶修造、金属结构加工、机械加工为一体的国有企业。

先后承接了2000方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建造、13800方耙吸式挖泥船疏浚设备、6000方耙吸式挖泥船疏浚设备、3500方自航绞吸式挖泥船钢桩台车等国内大型疏浚装备建造项目。

▲二排(右4)为特等奖获得者
武汉航道船厂党支部书记王炜介绍,长江航道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首次开展了1750m³/时绞吸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工作。200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大型疏浚企业,开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技术研究及专用疏浚设备开发。当时我国在大型疏浚船方面是一片空白,设计,材料,匹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团队秉承“做明白的设计”的理念,边学、边做、边改,一步步地解决关键的技术,慢慢地逐步掌握了绞吸疏浚装备的最核心技术,再也不受国外的制约。

“绞吸挖泥船的装备与系统较常规船要复杂的多,工作环境恶劣,运行工况多变,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目前回过来看,当年设计与建造长狮系列绞吸船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但通过各个相关团队的埋头苦干、通力协作与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炜回忆,某挖泥船泥浆输送系统的减速传动装置,原系统供货方为进口设备,厂家服务商到船厂进行系统检查与调试时,发现船厂有石棉材料,当即以安全为由提出中止服务。但由于船舶交付工期在即,他马上进行了翻译、整理、学习与吸收相关资料,并逐步掌握相关技术与完成整个系统安装、调试工作。也对齿轮箱的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有了充分的理解,此后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壁垒,进行了国产化。

“是一项项关键技术的攻克和国产化,使国产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王炜介绍,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33项,制修订国家标准5项,发表论文112篇。

构建了我国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体系,研制的“新海旭”“天鲸号”“天麒号”等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创造中国记录,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认为:“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500方/时自航绞吸挖泥船
据悉,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国家奖评审从推荐制到提名制,提名数量增加,定额定标评审,获奖难度加大。2019年度共评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其中特等奖3项。
(记者李正东 通讯员张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