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3月15日讯 3月13日下午,军山中学七年级师生前往中南民族大学开展“同上一节思政课”活动,提升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师生们走进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这里各学科文献、珍贵材料琳琅满目,馆藏规模高达两万余册。“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篆刻在图书馆正门的一句话。学生们在宁静的氛围中一览图书馆的风貌,被静谧的环境以及整齐的书籍所吸引,切身感受到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在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们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们介绍了日光模拟器、培养皿等多种实验器材。
在民族学博物馆,伴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学生们一起走过了《美美与共》《记忆武陵》等7个展厅,领略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图文并茂、趣味横生的民族知识展牌吸引着参访人员纷纷驻足观看,学生们与讲解员互动频繁,现场气氛热闹非凡。该馆以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等现代化展示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化共同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
56个民族,56枝花。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就是其中一项。该校七(1)班学生张雨萱对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有着极大的兴趣,她认真聆听讲解,并将所见所闻画了下来,并表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我希望用自己的画笔留住它们,也许未来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随后,姚上海教授深度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路》。他从地理环境、经济特点、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精神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靠的是国土不可分、历史不可断、民族不可散的理念。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与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立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现代国家建设道路。“我们要引导学生们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姚教授说。
该校七(3)班学生罗雨凡在讲座结束之后说:“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之前我没有想过为什么,听了姚教授的讲解,我受益匪浅。我们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最后,军山中学全体学生以一首诗朗诵——《崛起·中国》将本次研学活动推向高潮。现场学生表示:“中南民族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实验室、偌大的图书馆、充满民族气息的博物馆……让我羡慕不已。我们必须更加刻苦地学习,今后才能踏上这片理想的土壤,为我们下一阶段的人生做好铺垫。”
该校负责人表示,教育不止于书本,善教者必先为善导者。此次研学之旅进一步铸牢了学生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接下来,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与地方特色,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讯员谢小玲 徐可馨)
【编辑:缑曼 审核:张敏 蒋秋雨 黄倩 姚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