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小学阳光校区
五(2)班 高若茗
指导老师:叶傲
月色如水,洒在夜空中,带给人们无尽的暇想。银银的白光,如一袭轻纱覆在大地上。此等良辰美景,引我深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情感的载体。月,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我想到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寥,想到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禅意禅趣,想到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想到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可爱。我想到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伤感凄苦,想到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羁旅愁绪,想到那“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幽怨如诉,想到那“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的别时不舍。
月,也曾编织出许多美丽的故事。月,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嫦娥,此刻还在广寒宫中轻抚玉兔的绒毛吗?吴刚,真的永远也砍不尽那株桂树吗?天狗,什么时候会再把月亮吞了呢?孙悟空识出玉蟾公主,将她护送回月宫;黛玉独自在月下黯然惆怅;孔明借着月光在那茅屋中琢磨着天下大势;梁山好汉齐聚一堂,趁着夜深开怀痛饮。他们看的,是同一轮明月吗?
月,令许多作家为之陶醉。月,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是季羡林心中平凡可亲的家乡的象征,还是贾平凹眼里照出悲欢离合的明镜?
思来想去,我已有了答案——月,是中国人心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代表着中华漫漫五千年积累起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月,不只是月。
感慨万千,款款落笔——仍是月。
月,永挂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