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2月2日讯 一条东风大道串起两万多家企业。
这里孕育了武汉市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这里诞生了武汉市首个产值过千亿的特大型企业——东风本田公司。
这里一批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正加快形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武汉经开区拥有73家世界500强企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
作为武汉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主引擎,武汉经开区始终将产业发展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二字。
产业大树背后是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成为牵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据统计,武汉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3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的24%;
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超68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件,是武汉平均水平的2.5 倍。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人才驱动。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累计引进院士20人,评定高层次人才500人,吸引近7.9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3.6万人。
源源不断的人才,就像强劲的发动机,牵引着快速崛起的“中国车谷”阔步向前,使其成为全市的产业高地、人才热土。
2012年以来,武汉经开区累计支持“车谷英才”项目222个,发放项目资助1.61亿元,带动企业两年新增产值74.5亿元、新增利税6.3亿元,推动了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突破。
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
武汉市高教资源丰富,高校和在校生数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院士数量位居第二。
如何将人才资源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武汉经开区数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引人才、聚活力,以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创新创业人才。
对此,武汉经开区放出“大招”:瞄准“数、智、网、端”等前沿新兴产业,实施包括六大人才工程在内的“车谷英才”计划。
2019年,武汉经开区制定并完善《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意见》,创新系列人才评价、引进、使用和服务机制,形成了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骨干人才“集聚工程”、博士人才“倍增工程”、高技能人才“壮大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提升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
2020年,“车谷英才”计划新认定创新创业项目77项,投入总资金达68.1亿元,其中,半数以上项目已达到生产条件。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还大力实施“学子留汉工程”。
今年以来,全区通过搭建空中招聘平台,号召区内千家企业在线发布优质就业岗位3.6万个,吸纳新增大学生就业1.71万人。
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是武汉经开区招才引智工作的一大特点。
2019年8月,武汉经开区推出人才服务“利器”——“车都人才一卡通”,面向在该区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包括项目落地、安居保障、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各项服务。
坚定不移打好“人才创新牌”
“筑巢引凤”只是第一步。在引才聚才之后,还需做好用才育才,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让人才高地实现真正的“价值转化”。
1月25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武汉经开区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列其中,获批国家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自此,武汉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加入国家队。
此外,还有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海创云、联想星云、华普亿方等创新孵化平台,武汉新能源汽车工研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武汉基地、启迪协信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纷纷落户武汉经开区。
随之而来的,是研发人员和发明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关键节点和技术空白的不断突破。
据了解,2020年“车谷英才计划”人才团队拥有研发人员共计4296人,相比2017年增长2.5倍;人才拥有申请发明专利1049件,相比2017年增长超过6倍。
2020年“车谷英才”入选者潘牧所申报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率先开发出CCM膜电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上对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封锁,并建成国内第一条燃料电池膜电极(MEA)自动化生产线。
2020年“车谷英才”入选者黄敏申报的东风汽车集团的H53车型项目,是岚图汽车自主完成概念开发、仿真计算、功能开发、标定、测试认可等核心工作而打造的东风集团第一款高性能新能源轿车。
从打造人才高地,到筑巢引凤引进人才,再到实现人才队伍的高价值转化,武汉经开区始终以人才为本,深耕人才厚土,涵养经济活力。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将继续围绕“人才强区战略”,打造优秀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实现“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通讯员王扬帆)
【编辑:缑曼 审核:张隽 姚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