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10月15日讯 曾在武汉经开区阳光家园托养院,有一个叫何永彪的院长,托养对象们都亲切地叫他“何爸爸”。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残疾人打造了充满爱心、和谐文明的温馨家园。
心怀感恩,放弃梦想投身残疾事业
何永彪经历较多磨难,自小养成感恩之心,乐于奉献。在他3岁时母亲去世了,2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行走,是姐姐背着他读完了小学。父亲为了生计长年在外架船谋生,14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读初中那年,伯父出钱为他做了第一次手术,后来经过几次手术,他才能象正常人一样站立起来。那时,他暗自下定决心,坚强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回报社会。
2008年,在学校从教13年的何永彪得知区里要成立一所智力残疾人托养院(阳光家园),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钟爱的教育事业,应聘到阳光家园从事残疾人工作,因为同样身患残疾的他知道,这些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怀和照顾。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
爱满家园,他成了残疾人眼中的“何爸爸”
阳光家园里的托养对象都是智力残疾人,是最难护理的残疾群体,他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大。要把这群“大孩子”照顾好,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何永彪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了,开始忙碌着料理他们的生活,直到晚上所有托养对象都入睡了,他才放心地去睡觉。一次,托养对象生病发高烧了,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夜间探视的何永彪发现异样后赶紧送医,一直陪护照料直至凌晨。
刚入园时,有一个托养对象不会自理,连用筷子都不熟练,一顿饭下来就得花一个多小时,何永彪每天陪他吃饭,教他洗衣叠被,慢慢地他会正常吃饭了,也能自己料理自己了。
平日里,他教阳光家园里的“孩子们”画画、唱歌、打球……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不识字的涛涛会唱《我是中国人》了,手脚笨拙的曼曼会绣十字绣了,东平也常常拿出画笔画《美丽的家乡》,看着他们点点滴滴的变化,何永彪喜在心里。
何永彪把每位托养对象都当成自己的家人。为了陪伴、照顾好他们,他已经好几年都没在家过年了,他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群“孩子”。只要哪天何永彪出门在外,他们嘴里都会不停地念叨,“何爸爸去哪儿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位“何爸爸”,因为他已经成了他们心中值得信赖的朋友。
大胆创新,让残疾人学会自食其力的本领
让托养对象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活、能够自食其力一直是何永彪最大的心愿。为了能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提高康复效果,他想到了进行农疗训练的办法。
在阳光家园里,他建立了1.3亩的农业园,种植各种时令蔬菜,与辅导员一起教会托养人员耕地、播种、施肥、收获。每天食堂需要的蔬菜,都由托养对象亲自去挑选采摘,大家吃着自己种的菜感到格外的香甜。
他还亲自带领全院工作人员动手做鸡圈、筑兔舍,建起了养殖园。他选派人员到专业养鸡场、养兔场学习技术,学成后再手把手地教托养人配饲料、喂食。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在他们手中一点点孕育成长,让他们懂得了生命的重要,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几年来,何永彪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生活得更有尊严。在他的带领下,“阳光家园”真正成为了残疾人温暖的家。
(通讯员胡艾萍)
【编辑:缑曼 审核:黄倩 姚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