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
今年,恰正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30周年。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武汉经开区始终融合武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从一望无际的农田丘陵,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武汉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在奋斗的进程中构筑了车谷人的精神风貌。
建党百年,武汉经开区档案馆和武汉经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专栏“车谷足迹”,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车谷度过的风雨历程。今天推出档案背后的故事(三)。
1991年5月16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至1992年2月,基本完成6673亩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场地平整工程加速推进,道路、电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进展较快,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势头看好。
1992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八的清晨,新上任不久的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钱运录率领市委常委一班人,顶着寒风、踏着泥泞来到开发区现场。钱运录说,办好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对支持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振兴武汉的经济、探索内地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各行各业要增强整体意识,共同支持、共同开发,把武汉这件对外开放、增强后劲的大事办好。
办好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增强活力,建立起适应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的特区模式,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他要求开发区建设者卧薪尝胆,实干兴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汽车城。
为加快开发区的建设步伐,钱运录在施工现场主持市委常委会,研究进一步按照特区模式,建设改革开放示范区,探索内地办“特区”的路子。
▲档案:武发[1992]5号
针对现场办公会上反映的问题,武汉市委、市政府3月5日印发文件《关于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建设和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武发[1992]5号),对开发区的规划、建区任务、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审批权限作了规定,明确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对开发区内的各项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文件要求管委会发扬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把开发区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商贸繁荣、环境优美、服务齐全的内地“特区”。
这份文件是开发区前期建设管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也为此后制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提供了依据。
从“5.16”破土动工到5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开发区开发、开放的大幕全面拉开。
(来源:武汉经开区档案馆 )
【编辑: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