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产业、人才、资金加速聚集 车谷大道打造产业创新发展轴

2022-03-17 20:45 长江日报  

3月16日,随着龙灵山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通车,标志着全长10公里的车谷大道全线贯通,武汉经开区“一轴串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初现。

未来5年,该区将聚焦“中国车谷”目标,“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全力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努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车谷副城”,在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其中,“定军山”就是武汉经开区将着力开发建设“经开新区·军山新城”,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构建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和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发展带、长江左岸产城融合发展带、通顺河绿色生态带“一轴串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汉阳、蔡甸推动大汉阳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武汉“三足鼎立”格局。

车谷大道的全线贯通,以交通串联起中国车谷的产业创新链条,助力中国车谷打造成万亿产业集聚区。

“一辆车”裂变成“一座城”,中国车谷从“制造”跨向“智造”。

过去的30多年间,重大项目接连落户,2万余家企业陆续聚集,一座座全球顶尖的工厂拔地而起,20万产业工人、大批科技人才纷至沓来,武汉经开区从“一辆车”逐渐裂变成“一座城”,从传统汽车制造转型升级为新能源、智能网联的下一代汽车智能智造,从“中国车都”迈向“中国车谷”。

如果要观察武汉经开区30年历史变迁,最佳的“观察样本”莫过于东风大道。

上世纪90年代,318国道郭徐岭段沿线岗地起伏、蒿草丛生。过了升官渡,两边就基本上没了房子,全是鱼塘田地,沌口、郭徐岭一带,则是贫瘠的黄土岗,种植着芝麻、花生、麦子等。

如今,在全长13公里的东风大道沿线,聚集着2万多家企业,汽车产业由制造基地向产业集群蜕变,集聚东风本田、岚图、日产、小鹏、路特斯等8大车企、12家整车厂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鼎龙控股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加速崛起,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73家。

近年来,随着岚图汽车、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项目、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国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启迪协信科创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在东风大道周边落户建设,让东风大道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东风大道将成为武汉经开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带,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打造车谷沿江产城融合发展带。

过去30年,武汉经开区历经四次“空间扩展”,托管军山,与汉南融合,在迅速成长变大之后,武汉经开区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后发的军山和汉南片区,公共服务资源配套水平亟需提升……

“‘二次创业’再出发,必须奋力‘追’,加快‘转’,全面‘超’,在坚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基础上,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转型、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转型,着力在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人才人口集聚、产城融合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

2021年8月,武汉经开区“定军山”——跳出现有建成区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启动“经开新区·军山新城”建设,定位“产城融合示范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

位于武汉西南的军山,曾是三国古战场,留下了大小军山、设法山等历史遗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位于沌口和纱帽中间的军山,北联经开、南通汉南,东接西口、西望常福,像一根扁担“担两头”,一头担起城市、一头担起乡村,是建设车谷副城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枢纽。

目前,一大批产业项目、科技人才正加速向军山新城涌入,军山新城正成为车谷产业项目投资的热土,全力打造沿江产城融合发展带。

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中建三局绿色装配式建筑、金发科技、湖北工建、供销e家、中衡设计集团华中总部、天源环保总部等高端总部项目不断汇聚;

▲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

哈工大机器人、东风自动驾驶领航、东风悦享科技等科技创新智慧平台相继落户,围绕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东风悦享Sharing-VAN“春笋号”

此外,爱莎国际学校、同济国际医学康复中心、武汉Dis-covery华人国际探索世界项目、融创文旅产城等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及文旅项目纷至沓来,推动军山新城加快完善民生配套设施、园区变社区的快速腾飞。

▲武汉爱莎国际学校施工现场

时下的军山新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笋拔地而起,东风悦享、东风领航、优势科技等数十家高科技企业已落户;总投资超16亿元的武汉爱莎国际学校已基本建成,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武汉首个康复医疗中心——同济国际医学康复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将于今年交付投入运营;被誉为“武汉最美观江地铁”的轨道交通16号线已于去年底开通运营,实现汉南、军山与沌口、汉阳快速连接。

▲“武汉最美观江地铁”16号线

集聚创新资源引领高质量发展,描绘车谷产业创新发展新蓝图。

在武汉经开区“十四五”规划中,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军山新城将锚定“双智”联动先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定位,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建成车谷副城核心区,建设成为“双智之城、未来之城”。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引领军山新城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车谷大道被赋予了打造中国车谷产业创新发展轴的历史使命。

从地图上看,车谷大道周边风景优美,10公里沿线遍布着长江、通顺河、硃山湖、后官湖、龙灵山等众多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绝佳之地。

从地理区位上看,沿着车谷大道四周布局重点创新产业,同样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如果将车谷大道沿东、西两端不断延伸,向东延伸,跨过长江可抵达光谷;向西延伸,经蔡甸可直达网谷。

一条车谷大道可串联起武汉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届时,车谷与光谷、网谷“串珠成链”,联动发展,助力武汉加快“五个中心”的建设,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为了培育创新动能,围绕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紧扣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三个着力点,去年8月,武汉经开区出台了“科创33条”新政,每年将拿出不少于8亿元的真金白银,全面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同时,在车谷大道周边,武汉经开区积极引进科技创新平台。

今年1月5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约仪式,双方将携手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除了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外,华中科大还将在军山新城筹建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

此前,武大“新两院”、武汉理工大“三院”、中科先进院等科创平台已落户军山新城。这些科创平台将推动武汉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发展,为打造车谷大道创新产业轴积蓄发现新动能。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1

3月16日,随着龙灵山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通车,标志着全长10公里的车谷大道全线贯通,武汉经开区“一轴串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初现。

未来5年,该区将聚焦“中国车谷”目标,“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全力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努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车谷副城”,在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其中,“定军山”就是武汉经开区将着力开发建设“经开新区·军山新城”,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构建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和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发展带、长江左岸产城融合发展带、通顺河绿色生态带“一轴串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协同汉阳、蔡甸推动大汉阳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武汉“三足鼎立”格局。

车谷大道的全线贯通,以交通串联起中国车谷的产业创新链条,助力中国车谷打造成万亿产业集聚区。

“一辆车”裂变成“一座城”,中国车谷从“制造”跨向“智造”。

过去的30多年间,重大项目接连落户,2万余家企业陆续聚集,一座座全球顶尖的工厂拔地而起,20万产业工人、大批科技人才纷至沓来,武汉经开区从“一辆车”逐渐裂变成“一座城”,从传统汽车制造转型升级为新能源、智能网联的下一代汽车智能智造,从“中国车都”迈向“中国车谷”。

如果要观察武汉经开区30年历史变迁,最佳的“观察样本”莫过于东风大道。

上世纪90年代,318国道郭徐岭段沿线岗地起伏、蒿草丛生。过了升官渡,两边就基本上没了房子,全是鱼塘田地,沌口、郭徐岭一带,则是贫瘠的黄土岗,种植着芝麻、花生、麦子等。

如今,在全长13公里的东风大道沿线,聚集着2万多家企业,汽车产业由制造基地向产业集群蜕变,集聚东风本田、岚图、日产、小鹏、路特斯等8大车企、12家整车厂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鼎龙控股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加速崛起,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73家。

近年来,随着岚图汽车、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项目、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国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武汉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启迪协信科创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纷纷在东风大道周边落户建设,让东风大道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未来,东风大道将成为武汉经开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带,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打造车谷沿江产城融合发展带。

过去30年,武汉经开区历经四次“空间扩展”,托管军山,与汉南融合,在迅速成长变大之后,武汉经开区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后发的军山和汉南片区,公共服务资源配套水平亟需提升……

“‘二次创业’再出发,必须奋力‘追’,加快‘转’,全面‘超’,在坚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基础上,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转型、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转型,着力在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人才人口集聚、产城融合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

2021年8月,武汉经开区“定军山”——跳出现有建成区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启动“经开新区·军山新城”建设,定位“产城融合示范区”,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

位于武汉西南的军山,曾是三国古战场,留下了大小军山、设法山等历史遗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位于沌口和纱帽中间的军山,北联经开、南通汉南,东接西口、西望常福,像一根扁担“担两头”,一头担起城市、一头担起乡村,是建设车谷副城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枢纽。

目前,一大批产业项目、科技人才正加速向军山新城涌入,军山新城正成为车谷产业项目投资的热土,全力打造沿江产城融合发展带。

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中建三局绿色装配式建筑、金发科技、湖北工建、供销e家、中衡设计集团华中总部、天源环保总部等高端总部项目不断汇聚;

▲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

哈工大机器人、东风自动驾驶领航、东风悦享科技等科技创新智慧平台相继落户,围绕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东风悦享Sharing-VAN“春笋号”

此外,爱莎国际学校、同济国际医学康复中心、武汉Dis-covery华人国际探索世界项目、融创文旅产城等一批国际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及文旅项目纷至沓来,推动军山新城加快完善民生配套设施、园区变社区的快速腾飞。

▲武汉爱莎国际学校施工现场

时下的军山新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笋拔地而起,东风悦享、东风领航、优势科技等数十家高科技企业已落户;总投资超16亿元的武汉爱莎国际学校已基本建成,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武汉首个康复医疗中心——同济国际医学康复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将于今年交付投入运营;被誉为“武汉最美观江地铁”的轨道交通16号线已于去年底开通运营,实现汉南、军山与沌口、汉阳快速连接。

▲“武汉最美观江地铁”16号线

集聚创新资源引领高质量发展,描绘车谷产业创新发展新蓝图。

在武汉经开区“十四五”规划中,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的军山新城将锚定“双智”联动先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定位,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建成车谷副城核心区,建设成为“双智之城、未来之城”。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引领军山新城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车谷大道被赋予了打造中国车谷产业创新发展轴的历史使命。

从地图上看,车谷大道周边风景优美,10公里沿线遍布着长江、通顺河、硃山湖、后官湖、龙灵山等众多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绝佳之地。

从地理区位上看,沿着车谷大道四周布局重点创新产业,同样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如果将车谷大道沿东、西两端不断延伸,向东延伸,跨过长江可抵达光谷;向西延伸,经蔡甸可直达网谷。

一条车谷大道可串联起武汉三大重点发展产业,届时,车谷与光谷、网谷“串珠成链”,联动发展,助力武汉加快“五个中心”的建设,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为了培育创新动能,围绕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紧扣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三个着力点,去年8月,武汉经开区出台了“科创33条”新政,每年将拿出不少于8亿元的真金白银,全面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同时,在车谷大道周边,武汉经开区积极引进科技创新平台。

今年1月5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约仪式,双方将携手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除了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外,华中科大还将在军山新城筹建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

此前,武大“新两院”、武汉理工大“三院”、中科先进院等科创平台已落户军山新城。这些科创平台将推动武汉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发展,为打造车谷大道创新产业轴积蓄发现新动能。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