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总书记还说,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候诊的病人。记者黄琪 摄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人民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服从防控工作规定,出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坚持体育锻炼,搞好环境卫生……这些行为,既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奠定了基础,又代表着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日前,记者深入社区、医院等处采访发现,这些疫情防控期间的好做法,正逐渐固化成为市民的日常文明习惯。不少市民还表示,已经从这些文明习惯中尝到了“甜头”。
近日,武汉天气日渐炎热,但在公共场所,市民一直坚持佩戴口罩。家住后湖的黎先生发现,“自从戴上口罩,生病次数明显减少,家中老人、孩子身体都挺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刘小丽表示,戴口罩可减少流感、水痘、流腮等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在武汉儿童医院,预约挂号时段已精确到小时,可实现“踩点”看病,报到后就诊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26分钟。“这既减少了等候时间,又避免了在医院长时间聚集,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一位患儿家长说道。
记者获悉,我市将开展健康生活倡导行动,大力宣传推行“分餐制”“一米线”等文明新风尚,在全体市民中培育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市民爱上运动健身提升抵抗力和免疫力
7月25日下午,还不到5点,华中师大佑铭体育场已经涌进了不少人。有的跑步,有的做操,有的踢球。随着疫情的好转,来这里运动健身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在操场一角,华师大教工足球队的几名队员正在一起抢圈遛猴。自4月解封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聚到一起踢球,甚至连梅雨季的大暴雨也没让他们中断。
杨畅是华师外语学院的教师。他把自己12岁的儿子杨亦江也带来了。踢球间歇还不忘指点一下儿子的足球基本功。“马上要上初中了。他平时在上海上学,也很少有机会运动,现在不是放假了吗?我有空就带他来踢踢球,也是希望能多陪陪他。”
居民在楼栋下的羽毛球场运动健身 记者 苗剑 摄
早几年,杨畅曾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学习了一年。俄勒冈是美国田径最发达的地区,当地人们运动之风非常盛行。“那里每天下午三点钟后,人们呼朋唤友携家带口来运动,所有的场地都挤满了人。在咱们中国,如今热爱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运动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不过现在大学生们还没有返校,要不然这个时候操场一样会变得很拥挤。”
华师培训中心的刘淳坚持运动健身已经十余年了。他的手机软件上显示,从1月至今,每日平均运动量在14000千步以上。“疫情最严重不下楼时,我在房里转圈都要转想尽办法转一万步。”刘淳说,“现在体育场馆都放开了,我基本每周要打两次羽毛球。其他时间就是踢足球或徒步。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要是哪天不动,身上还不舒服。除了自身爱好外,运动确实能提升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对我们战胜疫情预防感染有益,这已是一种生活常识了。”
东湖游客自觉文明出行隔1米
7月26日早上,天空飘起了细雨,给东湖平添了一份诗意。在东湖绿道楚风园观光车乘车点,排队上车的游客自觉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主动出示绿色健康码、测体温,秩序井然。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徐静怡和父母来东湖游玩,看到观光车前的队伍,她感慨道:“现在大家已经养成习惯了,在哪排队都隔得远远的,有点‘北欧风’的意思。”“保持安全距离未必就叫‘北欧风’,疫情过后,戴口罩、用公筷、保持社交距离这些习惯要是坚持下来,也能成为咱们的‘中国风’。”徐静怡的妈妈笑着接话。
市民绿道骑行 记者苗剑 摄
据了解,游客在乘坐绿道观光车时,需按照1.5米间隔排队,上车后按照每排限坐2人的安全距离入座。
在东湖绿道旁的楚风园游船码头,排队区域张贴有醒目标语,提醒游客排队候船间距1.5米以上。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游客上船后按要求间隔一排落座,核载人数81人的船上,有15名游客。
游客乘坐游船在东湖上畅游 。记者杨涛 摄
持有大武汉年卡的王爱华告诉记者:“我经常乘坐东湖游船,所以规矩我都清楚。疫情期间的硬性规定,也渐渐纠正了人的行为习惯,‘1米线’可以避免扎堆,也是最舒服的社交距离。”
游船讲解员晶晶见证了游客的变化,她介绍说,最初自己需要不停地去引导游客间隔入座,现在很多游客上船后,自觉就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感觉大家安全“1米线”意识越来越强。
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工作人员将继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希望游客也戴好口罩不放松,文明出行隔1米,把疫情期间养成的文明习惯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