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每月新增600户市场主体!车谷商事制度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原创 2022-10-29 19:53

车谷融媒10月29日讯 市场主体从5万余户突破7万户大关,需要多长时间?日前,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给出答案,2年10个月!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服务市场主体当好“金牌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一业一证”“先证后查”等系列举措先后落地,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剧增,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从“严进”到“宽进”

一个工作日内可领执照

商事制度改革,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武汉经开区,首先体现在市场准入的从慢到快、从繁到简、从“严进”到“宽进”。

“以前开办企业,需要到工商、税务、社保、银行等多个窗口或网站分别申请填报。”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还记得,改革前,注册公司至少需要一个月,跑好几个部门。

2014年,武汉经开区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名称自主申报、简化住所登记等系列举措,逐步实现市场主体由“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

同时,武汉经开区积极打通信息推送壁垒、延伸服务链条,升级企业开办专区,将工商、税务、社保、刻章、公积金、银行开户融合在“一个中岛”,咨询服务“一人受理”,实现了注册即开户“一站式服务”。

“现在,可以通过湖北省政务服务网同步办理多个事项,半天就办完了,营业执照直接包邮到家。”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他们多次办理子公司设立业务,对服务的变化深有感触。

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企业开办制度性成本不断降低

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2020年以来,尽管“黑天鹅”“灰犀牛”频现,武汉经开区市场主体始终保持增长,目前市场主体总量站上7万户的新台阶,达到73216户,“平均每个月新增近600户”。全区“亿元俱乐部”成员,从277户增加至459户。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介绍,2021年,全区市场主体净增近1万家,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今年前9个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2225户,同比增长63.07%,新增市场主体数量超过去年全年。”

从“准入”到“准营”

既要进“大门”也要进“小门”

如果说高效办理营业执照,畅通了企业进入市场“大门”的渠道,那么,“证照分离”改革,则破解了“准入不准营”难题,助推企业快速进入行业“小门”,顺利开展经营活动。

2018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7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有序推进。其中,直接取消审批6项,审批改为备案4项,实行告知承诺27项,优化审批服务42项,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又准营,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此外

武汉经开区创新开展

“多证合一”“先证后查”

打造涉企审批“直通车”

为企业做大做强“保驾护航”

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是武汉经开区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的缩影。

6年前,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在汉开了7家连锁药店,年销售额不过600万余元;如今,该公司在全市有了35家药店,其中23家药店开在武汉经开区,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比6年前增长10倍左右。

“这要得益于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食药领域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肖红波说。

据悉,“多证合一”改革前,开设一家新药房,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证明》《食品经营许可证》5种许可证,五证分别办理,企业需跑5次窗口、交40多份材料,法定办理时限长达180天。

武汉经开区将五证合并为一张《企业经营许可证》,企业只需在网上提交17份材料,资料齐全,3个工作日内便可领证。“全程网上申报,企业最多跑一趟。”

五证合一的政策出台后,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发展连锁药店的步伐明显加快。自2017年起,同仁美康连锁药房以平均每年新开5家店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其旗下的汉南人民医院店和香榭店,还先后成为武汉市医保门诊重症慢病定点药店。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

今年4月,武汉经开区出台《市场主体增量提质“黄金十条”》,在企业开办、放宽住所、个体准入、记账补贴、租金补贴、专项奖励、融资支持、信用体系、退出机制、柔性监管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帮扶措施,一系列“组合拳”让惠企政策红利及时足额到达各类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强信心、增活力。

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释放出巨大的虹吸效应。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区迁入企业1423户,同比增长56.20%,794户企业累计增资137.86亿,武汉经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更强韧性和澎湃内生动力。

在新增企业中,第三产业、科技类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且‘含新量’较高。”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市场主体中,新产业、新业态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其中,“四新经济”企业达639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质量持续优化。目前,全区第一、二、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例从1.5∶17.1∶81.3上升为1∶16∶83,新开设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稳就业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当前,武汉经开区聚力打造“中国车谷”,锚定经济总量、市场主体、人口总量“三个倍增”目标,2026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追转超”,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为市场主体总量倍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推武汉经开区在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在全市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中挑重担、走在前。

采写:记者郑奇悦  通讯员陈影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1

车谷融媒10月29日讯 市场主体从5万余户突破7万户大关,需要多长时间?日前,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给出答案,2年10个月!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服务市场主体当好“金牌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一业一证”“先证后查”等系列举措先后落地,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剧增,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从“严进”到“宽进”

一个工作日内可领执照

商事制度改革,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武汉经开区,首先体现在市场准入的从慢到快、从繁到简、从“严进”到“宽进”。

“以前开办企业,需要到工商、税务、社保、银行等多个窗口或网站分别申请填报。”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还记得,改革前,注册公司至少需要一个月,跑好几个部门。

2014年,武汉经开区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名称自主申报、简化住所登记等系列举措,逐步实现市场主体由“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

同时,武汉经开区积极打通信息推送壁垒、延伸服务链条,升级企业开办专区,将工商、税务、社保、刻章、公积金、银行开户融合在“一个中岛”,咨询服务“一人受理”,实现了注册即开户“一站式服务”。

“现在,可以通过湖北省政务服务网同步办理多个事项,半天就办完了,营业执照直接包邮到家。”武汉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他们多次办理子公司设立业务,对服务的变化深有感触。

市场主体准入门槛

企业开办制度性成本不断降低

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2020年以来,尽管“黑天鹅”“灰犀牛”频现,武汉经开区市场主体始终保持增长,目前市场主体总量站上7万户的新台阶,达到73216户,“平均每个月新增近600户”。全区“亿元俱乐部”成员,从277户增加至459户。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介绍,2021年,全区市场主体净增近1万家,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今年前9个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2225户,同比增长63.07%,新增市场主体数量超过去年全年。”

从“准入”到“准营”

既要进“大门”也要进“小门”

如果说高效办理营业执照,畅通了企业进入市场“大门”的渠道,那么,“证照分离”改革,则破解了“准入不准营”难题,助推企业快速进入行业“小门”,顺利开展经营活动。

2018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7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有序推进。其中,直接取消审批6项,审批改为备案4项,实行告知承诺27项,优化审批服务42项,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又准营,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此外

武汉经开区创新开展

“多证合一”“先证后查”

打造涉企审批“直通车”

为企业做大做强“保驾护航”

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是武汉经开区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的缩影。

6年前,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在汉开了7家连锁药店,年销售额不过600万余元;如今,该公司在全市有了35家药店,其中23家药店开在武汉经开区,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比6年前增长10倍左右。

“这要得益于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食药领域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肖红波说。

据悉,“多证合一”改革前,开设一家新药房,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证明》《食品经营许可证》5种许可证,五证分别办理,企业需跑5次窗口、交40多份材料,法定办理时限长达180天。

武汉经开区将五证合并为一张《企业经营许可证》,企业只需在网上提交17份材料,资料齐全,3个工作日内便可领证。“全程网上申报,企业最多跑一趟。”

五证合一的政策出台后,武汉同仁美康连锁药房发展连锁药店的步伐明显加快。自2017年起,同仁美康连锁药房以平均每年新开5家店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其旗下的汉南人民医院店和香榭店,还先后成为武汉市医保门诊重症慢病定点药店。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

今年4月,武汉经开区出台《市场主体增量提质“黄金十条”》,在企业开办、放宽住所、个体准入、记账补贴、租金补贴、专项奖励、融资支持、信用体系、退出机制、柔性监管等方面出台一揽子帮扶措施,一系列“组合拳”让惠企政策红利及时足额到达各类市场主体,为市场主体强信心、增活力。

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释放出巨大的虹吸效应。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区迁入企业1423户,同比增长56.20%,794户企业累计增资137.86亿,武汉经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出更强韧性和澎湃内生动力。

在新增企业中,第三产业、科技类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且‘含新量’较高。”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市场主体中,新产业、新业态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其中,“四新经济”企业达639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质量持续优化。目前,全区第一、二、三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例从1.5∶17.1∶81.3上升为1∶16∶83,新开设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稳就业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当前,武汉经开区聚力打造“中国车谷”,锚定经济总量、市场主体、人口总量“三个倍增”目标,2026年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奋力“追转超”,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创新创业,为市场主体总量倍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推武汉经开区在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在全市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中挑重担、走在前。

采写:记者郑奇悦  通讯员陈影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