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聆听抗疫故事,今天,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

©原创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融媒体中心 2020-08-20 15:35

车都融媒8月20日讯   “最美的逆行,最美的背影,我们一起等待天空的放晴。”8月19日上午,我区举行庆祝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暨抗疫故事分享会,来自全区抗疫一线的10位讲述人围绕单位或个人先进事迹,讲述抗疫英雄故事,激励全区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护佑人民健康。

区领导何裕生、余旭东、晏冠亮、龙桃仙参加活动。


爱,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疫情恐吓不了她,疲惫压不垮她,反而使她越发努力向前,她脸上时常挂着的笑容诠释了一位优秀党员、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战疫心态。”

疫情发生后,正准备筹办儿子婚礼的汉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巧珍放下家中的事务,返回医院连夜改造五个病区的住院部病房、感染隔离病房。

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她主动出击,带领党员先锋突击队为5000多名企业职工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五一劳动节,带队完成武汉开发区餐饮企业近2000名员工核酸检测工作;学校复学前夕,仍是她和她的锋突击队员们承担了1000多名学生体检的重任。


赤子之心 家国情怀

“先生,您这一进去,封城以后可就不能出来了!”

武汉即将封城的消息一经传出,刚到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亚洲医疗集团董事长谢俊明连夜坐火车赶到长沙,再从长沙开车,赶在封城的前一刻,返回武汉。

1月6日,武汉亚心总医院第一批成立了发热门诊,防护物资不够,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资源从香港、日本等地筹措物资。2月2日,亚总成为第四批定点医院,2月9日,医院将病床数量由原来的62张扩展到451张,拿出全数病床,全力配合政府抗疫。在亚总本院的2000余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救治患者821人,圆满完成定点医院的使命。

香港疫情蔓延后,谢俊明又带领武汉亚心总医院几十人的专业团队,赶赴香港支援抗疫。


危难时刻显担当,康复驿站的“麦克阿瑟”

“工人不够,我们来凑,建材难买,我们去公关,没有改造经验我们虚心请教。”

2020年1月25日,汉南区中医医院被指定为武汉市第三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在医院院长甘文忠带领下,全院职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病区改造。

2月初开始,中医院又先后转战“经开南发热隔离点”和军山康复驿站执行抗疫任务,在军山康复驿站,医师运用循经推拿、手指点穴等中医适宜技术给康友治疗,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新冠后遗症,甘文忠被同事们笑称为军山康复驿站的“麦克阿瑟”。


“天使”的模样

周芬是沌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3月20日,刚从康复点赶回的她来不及休整便又投入到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参与防疫工作。

在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她与其他几位医生成立了康复点临时慢病管理团队,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医护人员每次查房,除了监测康友的体温外,还会针对慢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等,及时为他们调整用药。

由于长时间的隔离,部分康友情绪波动较大,不利于病情恢复,周芬便和临时慢病管理团队的成员一起对康友进行情绪疏导,像拉家常一样聊聊天,还带着大家一起做保健操,缓解康友们的心理压力。

4月23日,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任务结束,她再次申请转战亚特,直至6月18日最后一位康友解除隔离,她才与相隔110天后的家人第一次团聚。


日夜坚守,我们收获很多

疫情发生后,军山卫生院副院长丁明超放弃休假,逆行而上。夜间出诊是常态,为应对紧急情况,他索性吃住在医院,随叫随到。由于妻子也在另一家医院抗疫,家中80多岁的老父母无法亲自照料。

其间,他先是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后主动请缨到经开智造,组建发热隔离点。经开智造康复驿站运行70天,共接收隔离人员915人,核酸采集1776人次,解除隔离871人,转院26人,转站18人。丁明超和团队的医护人员和康友零感染,安全事故零发生。


战疫先锋,初心无悔

“我想做一名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这是我的职业追求。”

李友明是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产科主任。疫情初期,身体虚弱的她安排在流调组工作,每天接听辖区居民的求助电话,她耐心仔细地给居民心理疏导,安抚情绪。随着形势日益严峻,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转运组,她立马请缨成了转运组第一名成员。

连续作战二十多天后,她身体出现了不适,开始发热咳嗽,连续做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她在家休息了六天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参与疫情防控。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如果一线缺人,我报名,我已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2月7日,汉南区妇幼保健院医生段婉莉向党组织请战道。

2月18日,接到命令的段婉莉来到沌口方舱医院。一刻也没耽搁,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患者信息的接收、协调、统计、上报,日更数据的审核,与各区指挥部的信息对接等,每项工作虽然繁杂,却又不能丝毫出错。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段婉莉所在的医疗小组每天都要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天只能休息3到5个小时。结束了方舱医院的工作后,她又申请转战康复驿站。

       “疫”不容辞,凝心抗疫疫情发生后,武汉开发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全国广大医护人员一道,英勇出征。

他们每天穿着长达10小时的厚厚防护服,穿梭在医院、隔离点、方舱、监狱、超市、冷库等场所和80公里外的检测机构间,担负着全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送检、信息上报、结果反馈等工作。


       “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力量,我们终将迎来全面胜利的那一天。”周昇说。身着白衣逆行,心似莲花绽放。

谌春来和妻子张晶晶都是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疫情爆发后,正在返乡过年途中的二人,听闻消息,立即赶回武汉工作地。

2月2日妻子和父亲因先后接触病人开始隔离,留下家中年幼的女儿及身重病的母亲。2月15日晚,谌春来和转运司机从六个不同隔离点转运14个重症病人到省人民医院、东苑医院救治。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谌春来和转运司机中途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关车窗户,最终安全将病人送至医院。

“白云黄鹤长情,中华内外同心,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赢!”谌春来说。


医者仁心,以生命担使命

“在发热门诊累计工作120天,接诊发热患者7656人次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协和西院发热门诊负责人孙鹏”;

“参与救治危重患者800多名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建初”;

“累计完成气管插管123例,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的19人插管小分队”……

在武汉协和西院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可歌可颂的事迹每天都在发生,他们是中国450万名医师群体中的代表和缩影,他们向险而行,顽强拼搏,展现了中国医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记者李正东 实习记者马宁 通讯员王希  张爱华

18

车都融媒8月20日讯   “最美的逆行,最美的背影,我们一起等待天空的放晴。”8月19日上午,我区举行庆祝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暨抗疫故事分享会,来自全区抗疫一线的10位讲述人围绕单位或个人先进事迹,讲述抗疫英雄故事,激励全区医务工作者全力以赴护佑人民健康。

区领导何裕生、余旭东、晏冠亮、龙桃仙参加活动。


爱,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疫情恐吓不了她,疲惫压不垮她,反而使她越发努力向前,她脸上时常挂着的笑容诠释了一位优秀党员、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战疫心态。”

疫情发生后,正准备筹办儿子婚礼的汉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巧珍放下家中的事务,返回医院连夜改造五个病区的住院部病房、感染隔离病房。

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她主动出击,带领党员先锋突击队为5000多名企业职工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五一劳动节,带队完成武汉开发区餐饮企业近2000名员工核酸检测工作;学校复学前夕,仍是她和她的锋突击队员们承担了1000多名学生体检的重任。


赤子之心 家国情怀

“先生,您这一进去,封城以后可就不能出来了!”

武汉即将封城的消息一经传出,刚到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亚洲医疗集团董事长谢俊明连夜坐火车赶到长沙,再从长沙开车,赶在封城的前一刻,返回武汉。

1月6日,武汉亚心总医院第一批成立了发热门诊,防护物资不够,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资源从香港、日本等地筹措物资。2月2日,亚总成为第四批定点医院,2月9日,医院将病床数量由原来的62张扩展到451张,拿出全数病床,全力配合政府抗疫。在亚总本院的2000余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救治患者821人,圆满完成定点医院的使命。

香港疫情蔓延后,谢俊明又带领武汉亚心总医院几十人的专业团队,赶赴香港支援抗疫。


危难时刻显担当,康复驿站的“麦克阿瑟”

“工人不够,我们来凑,建材难买,我们去公关,没有改造经验我们虚心请教。”

2020年1月25日,汉南区中医医院被指定为武汉市第三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在医院院长甘文忠带领下,全院职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病区改造。

2月初开始,中医院又先后转战“经开南发热隔离点”和军山康复驿站执行抗疫任务,在军山康复驿站,医师运用循经推拿、手指点穴等中医适宜技术给康友治疗,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紊乱、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新冠后遗症,甘文忠被同事们笑称为军山康复驿站的“麦克阿瑟”。


“天使”的模样

周芬是沌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3月20日,刚从康复点赶回的她来不及休整便又投入到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参与防疫工作。

在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她与其他几位医生成立了康复点临时慢病管理团队,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医护人员每次查房,除了监测康友的体温外,还会针对慢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等,及时为他们调整用药。

由于长时间的隔离,部分康友情绪波动较大,不利于病情恢复,周芬便和临时慢病管理团队的成员一起对康友进行情绪疏导,像拉家常一样聊聊天,还带着大家一起做保健操,缓解康友们的心理压力。

4月23日,经开智造2045康复点任务结束,她再次申请转战亚特,直至6月18日最后一位康友解除隔离,她才与相隔110天后的家人第一次团聚。


日夜坚守,我们收获很多

疫情发生后,军山卫生院副院长丁明超放弃休假,逆行而上。夜间出诊是常态,为应对紧急情况,他索性吃住在医院,随叫随到。由于妻子也在另一家医院抗疫,家中80多岁的老父母无法亲自照料。

其间,他先是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后主动请缨到经开智造,组建发热隔离点。经开智造康复驿站运行70天,共接收隔离人员915人,核酸采集1776人次,解除隔离871人,转院26人,转站18人。丁明超和团队的医护人员和康友零感染,安全事故零发生。


战疫先锋,初心无悔

“我想做一名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这是我的职业追求。”

李友明是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产科主任。疫情初期,身体虚弱的她安排在流调组工作,每天接听辖区居民的求助电话,她耐心仔细地给居民心理疏导,安抚情绪。随着形势日益严峻,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转运组,她立马请缨成了转运组第一名成员。

连续作战二十多天后,她身体出现了不适,开始发热咳嗽,连续做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她在家休息了六天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参与疫情防控。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如果一线缺人,我报名,我已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2月7日,汉南区妇幼保健院医生段婉莉向党组织请战道。

2月18日,接到命令的段婉莉来到沌口方舱医院。一刻也没耽搁,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患者信息的接收、协调、统计、上报,日更数据的审核,与各区指挥部的信息对接等,每项工作虽然繁杂,却又不能丝毫出错。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段婉莉所在的医疗小组每天都要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天只能休息3到5个小时。结束了方舱医院的工作后,她又申请转战康复驿站。

       “疫”不容辞,凝心抗疫疫情发生后,武汉开发区疾控中心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和全国广大医护人员一道,英勇出征。

他们每天穿着长达10小时的厚厚防护服,穿梭在医院、隔离点、方舱、监狱、超市、冷库等场所和80公里外的检测机构间,担负着全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送检、信息上报、结果反馈等工作。


       “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力量,我们终将迎来全面胜利的那一天。”周昇说。身着白衣逆行,心似莲花绽放。

谌春来和妻子张晶晶都是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疫情爆发后,正在返乡过年途中的二人,听闻消息,立即赶回武汉工作地。

2月2日妻子和父亲因先后接触病人开始隔离,留下家中年幼的女儿及身重病的母亲。2月15日晚,谌春来和转运司机从六个不同隔离点转运14个重症病人到省人民医院、东苑医院救治。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谌春来和转运司机中途不喝水、不上厕所、不关车窗户,最终安全将病人送至医院。

“白云黄鹤长情,中华内外同心,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赢!”谌春来说。


医者仁心,以生命担使命

“在发热门诊累计工作120天,接诊发热患者7656人次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协和西院发热门诊负责人孙鹏”;

“参与救治危重患者800多名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建初”;

“累计完成气管插管123例,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的19人插管小分队”……

在武汉协和西院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可歌可颂的事迹每天都在发生,他们是中国450万名医师群体中的代表和缩影,他们向险而行,顽强拼搏,展现了中国医师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记者李正东 实习记者马宁 通讯员王希  张爱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