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9月8日讯 当江城遇上博乐,是诗与远方,更是家国情怀与梦想。
在国家对口援疆政策下,纱帽中学翁先胜老师从江城武汉来到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
万里赴边关的他,用人生中一千多个日夜在这里勾勒了一段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开启不负韶华、不负初心、不负梦想、不负未来的人生之旅。
用阅读打开学生的视野
刚来的时候,有人对翁先胜老师说:“新疆的学生成绩很差,不好教。”可他认为,不论哪里的学生,只要找对了方法,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就能化腐腐朽为神奇。而这个方法就是阅读。
确定每周两节课外阅读课。在他看来,许多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是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阅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更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走出自己有限的生活圈,知道外面精彩的大世界对他们的召唤。”他想着。于是,他建议学生们订阅适合他们阅读的杂志名单,条件不允许的,在学校图书馆借用,以此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手中有一本课外书。
不上课,让学生自己阅读?这可在学校“闯了大祸”了,惊动了学校领导,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请给他一学期时间,他一定给学校一个满意的结果。
翁先胜从课本出发,以课本的课文为经典范例,以课外阅读的文章为实验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自我理解,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世界。学生们学习语文劲头十足,他班上的康拯瑜同学把家里的图书全部拿到学校。没过多久,教室后面的书橱里放满了学生们带来的书,班级的阅读氛围十分浓厚。
一学期结束后,翁先胜所带的七(1)班,从年级第17名(共18个班)上升到年级第2名;他所带的七(2)班,从年级15名升到年级第5名。其中,七(1)班孙艺宸获年级语文第一名。
用写作打开学生的心灵
写作是学生们最惧怕的,对于新疆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们爱上写作文呢?那便是体验生活。因为没有体验,生活留给学生们的就只有一个概念。
翁先胜刚来新疆的时候是国庆节后,这个时候的新疆秋意正浓,他让学生们写一篇习作——《博乐的秋天》。结果,每个班都有超过半数学生作文的开头写的是:秋天来了,树叶变黄了,在秋风中一片一片飘落下来。于是,他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自己看看秋天的颜色。
学生们发现:苹果树叶大部分叶子确实是变黄了,可有一部分是红色的,还有一部分是绿色的。而其他的植物呢,除了黄色、深红、大红、浅红、绿、紫、灰、褐……学生们这才体验到“秋天是五彩斑斓的”。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学校还特别邀请他给全集团的老师们做一期作文讲座。同时,他以新疆中考作文题为例,写了一篇论文《“2022年新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作文题与初中作文教学》发表在了《武汉教育学刊》。学校还以“青蓝工程”为依托,让他开展“传帮带”工作,他开始着手打造年轻教师队伍。
用真情带动全州教师
翁先胜担任博乐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教研室副主任后,他建议学校改变以前仅仅以平均分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学习内地“从进口看出口”的评价机制,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以自己为衡量标准。此项评价机制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教研室是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发动机,接手教研室工作,除了做好常规的课程组织与管理、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外,更要协调各部门及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水平。从校内的专题讲座到全州教师的讲座,再到“鄂博名师大讲堂”,每学期都有6次以上各级讲座,州里其他学校邀请送教活动,州级比赛评委等,他都会尽他最大的努力,为博州教育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翁先胜又被任命为博乐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是一个专业引领的平台,他觉得唯有更扎实地加强业务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引领着博乐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找准方向、聚集力量、向前发展。“我突然间发现,我们的援疆工作不仅仅是‘输血’,更是‘造血’。”
翁先胜依托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发动全体语文老师创建“小胡杨”文学社,给学生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用学生的优秀作文去影响学生。很快,这个文学社从博乐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走向了全州。全州的学生都来争相投稿、阅读。
援疆以来,翁先胜的勤奋努力也换来了累累硕果。其间,他在核心期刊共发表专业论文6篇,主持并结题1个国家级课题,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授予“人才援疆”勋章,被湖北省评为“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被中共博尔塔拉委员会评为“湖北省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记功一次”,被评为“博乐市骨干教师”“博乐市最美援疆干部”。
“三年援疆路,一生边关情,终生博乐人。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家国情怀。”翁先胜说道。
(通讯员田平 谢小玲 虢碧莹)
【编辑:缑曼 审核:张敏 黄倩 姚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