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金牌店小二”服务怎么样?车谷企业这样说

©原创 2021-01-25 21:58

车谷融媒1月25日讯 “从损失2.5亿元到全面爆发式正增长,我们也没想到这个过程只用了2个月左右,政府部门的店小二式服务确实高效。”近日,威斯卡特工业(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华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武汉经开区为其公司提供的一揽子服务赞不绝口。

威斯卡特是全球最大的轿车与轻型卡车铸造排气歧管和涡轮增压器壳体制造商。

位于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的武汉分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用涡轮增压器壳体和排气歧管的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业务,为福特、通用、宝马、奥迪等知名整车厂提供配套,2019年总销售额达12.5亿元。

2020年11月,武汉威斯卡特与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受疫情影响,武汉威斯卡特公司收入损失约2.5亿元。

得知这一情况后,武汉经开区组成联合服务队,带着具体方案主动上门纾困,采取“非接触式”服务,迅速为该公司完成7692万元退(免)税审核,并发放3000万元纾困资金、100万元政府补贴及769万元技改资金,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后资金周转难题。

疫情过后,武汉威斯卡特公司已签订的订单金额63.3亿元,潜在的订单金额14.6亿元。

目前,该公司积极谋求上市。武汉经开区金融办正帮助该企业梳理申请上市的资料和框架。

企业注册资本由3300万美元增持到5687.5万美元,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通过网上一站式办理,快速帮助企业完成注册资金变更。

“现在在经开区各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公司已成功入选武汉市2020年度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名单,正式进入上市后备梯队,有这样的高效政府,我们以后在武汉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邓华波说。

11月17日,“店小二”科经局送政策进楼宇。

帮扶武汉威斯卡特公司发展是武汉经开区为辖区近2万家企业提供“金牌店小二”式服务的缩影。

多年来,武汉经开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围绕政务服务、产业发展、人文环境等方面务实创新,坚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努力践行“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

高位推进一网通办建设

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半个月前,武汉炬邦孵化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郑道林到武汉经开区政务大厅申办公司登记住所更变。

窗口工作人员并没像以往那样发给他表格回家填写后盖章签字,而是直接在系统中录入申报材料,合成一个带二维码的PDF文件,经他确认信息无误后,将二维码发送给远在苏州的公司股东线上签字确认,不到1分钟专网收到申报数据,审批人员网签审批通过。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在系统录入申报材料信息。

全程仅半小时,郑道林就领到了变更住所后新的营业执照。“以前办理这种更变事务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现在不仅把时间压缩了,手续也精简了,我们办事的成本更低了。” 郑道林说。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对标国内外发达地区,持续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纳入全省统一平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487项,网上办、一次办占比100%。

武汉经开区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办结”,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实体经济企业不动产登记均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非接触式”出口退税平均办结时间在全市率先提速到2个工作日内;市场监管领域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率先在全市设立了首个政策兑现窗口。

去年至今,共为全区922家企业发放各类惠企政策资金28.5亿元,有效减少了企业因疫情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登记全程“零见面”“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多项改革,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设立区级帮(代)办服务中心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中国电子等重点项目迅速落地;在全市“抢鲜”试点电子化招标,率先迈入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全环节数字化的“智慧时代”;全面推行企业开办“210”标准,实现企业开办2个环节、1天办结、零费用。

招贤纳才 政策升级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2020年7月,武汉经开区出台产业、人才、“三创”政策升级版,发出“英雄帖”,招贤纳才来“车都”创业兴业,吹响了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区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人才新政”从人才引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服务配套和保障机制5个方面推出20条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人才政策覆盖了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针对高端人才、骨干人才、博士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领域专业人才,提出了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骨干人才“集聚工程”、博士人才“倍增工程”、高技能人才“壮大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

围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10条新产业政策,奖励企业更多、奖励事项更广、奖励额度更高、奖励门槛更低。

新产业政策不仅包含了原“黄金三十条”中的条款,还新增了企业诉求较高的本地产品配套、隐形冠军、楼宇经济、出口补贴、产销分离等事项,对企业“从落户到上市”全流程进行奖励。

在“创新、创业、创造”政策方面,进一步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创造活动。

新的“三创”政策以奖励研发的方式,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鼓励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投入。

对企业年度研究和发展投入、产品研发成本按投入比例给予奖励,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200万元,产品研发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300万元。

对孵化平台的建设、运营、培育、投资等方面给予孵化平台奖励,建设奖励最高可达600万元,运营奖励每年最高可达500万元。

鼓励创新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创业企业达到“毕业企业”标准并落户开发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新认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20万元的配套奖励。

让人文环境成为营商环境的底色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投入数百亿元治水修山,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魅力车谷”。

过去5年,全区“四水共治”项目总投资额达120亿元,4年建成水环境动态运营治理体系,达到“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目标。

辖区内,长江、东荆河、通顺河、马影河等16条河流穿城而过,三角湖、太子湖、万家湖、汤湖等26个湖泊星罗棋布,交互贯通,构成江城最大的城市“绿肺”。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武汉经开区还不遗余力地加速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扩容,完善城乡功能配套。

华中地区首家全科国际门诊、全球最大的居家养老机构、武汉亚心总医院……纷纷落户经开区。

近两年来,武汉经开区还启动建设了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儿童医院西院、中科武大重离子医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大批优质医疗资源迅速向中国车谷集聚。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20个,启动新改扩建项目27个,新增学位近1.8万个,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今后五年,还将新增中小学学位1.9万个,进一步缓解局部地区学位供给矛盾。

筑就凤凰台,引得凤凰来

多年来,武汉经开区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招商引资“虹吸效应”。

就在今年1月中旬,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经开区再次签署合作协议,追加投资15亿元,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二次合作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去年疫情期间,区政府各部门帮助我们成为全市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随后还帮我们获得了近千万元纾困资金,这么好的店小二可不能错过。”该公司负责人李文杰说。

“十三五”时期,武汉经开区累计签约项目333个,签约金额7870亿元,新引进阿里巴巴、吉利集团、国家电投、华润集团、住友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发展,全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73家;新增36个国内外500强研发机构。

去年,全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约8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8%,指标考评成绩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服务企业无止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政策红利向制度红利转变、讲关系向讲法治转变。”在近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专门就优化营商发展环境作出安排部署。

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将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营商环境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生态环境、市场环境,聚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动打造“中国车谷”营商环境的升级版,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记者彭宇 通讯员袁言勇 刘国发)

20

车谷融媒1月25日讯 “从损失2.5亿元到全面爆发式正增长,我们也没想到这个过程只用了2个月左右,政府部门的店小二式服务确实高效。”近日,威斯卡特工业(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华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武汉经开区为其公司提供的一揽子服务赞不绝口。

威斯卡特是全球最大的轿车与轻型卡车铸造排气歧管和涡轮增压器壳体制造商。

位于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的武汉分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用涡轮增压器壳体和排气歧管的设计开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等业务,为福特、通用、宝马、奥迪等知名整车厂提供配套,2019年总销售额达12.5亿元。

2020年11月,武汉威斯卡特与光大银行武汉分行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受疫情影响,武汉威斯卡特公司收入损失约2.5亿元。

得知这一情况后,武汉经开区组成联合服务队,带着具体方案主动上门纾困,采取“非接触式”服务,迅速为该公司完成7692万元退(免)税审核,并发放3000万元纾困资金、100万元政府补贴及769万元技改资金,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后资金周转难题。

疫情过后,武汉威斯卡特公司已签订的订单金额63.3亿元,潜在的订单金额14.6亿元。

目前,该公司积极谋求上市。武汉经开区金融办正帮助该企业梳理申请上市的资料和框架。

企业注册资本由3300万美元增持到5687.5万美元,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通过网上一站式办理,快速帮助企业完成注册资金变更。

“现在在经开区各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公司已成功入选武汉市2020年度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名单,正式进入上市后备梯队,有这样的高效政府,我们以后在武汉会发展得越来越好。”邓华波说。

11月17日,“店小二”科经局送政策进楼宇。

帮扶武汉威斯卡特公司发展是武汉经开区为辖区近2万家企业提供“金牌店小二”式服务的缩影。

多年来,武汉经开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围绕政务服务、产业发展、人文环境等方面务实创新,坚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努力践行“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

高位推进一网通办建设

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半个月前,武汉炬邦孵化管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郑道林到武汉经开区政务大厅申办公司登记住所更变。

窗口工作人员并没像以往那样发给他表格回家填写后盖章签字,而是直接在系统中录入申报材料,合成一个带二维码的PDF文件,经他确认信息无误后,将二维码发送给远在苏州的公司股东线上签字确认,不到1分钟专网收到申报数据,审批人员网签审批通过。

武汉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在系统录入申报材料信息。

全程仅半小时,郑道林就领到了变更住所后新的营业执照。“以前办理这种更变事务至少需要三天以上,现在不仅把时间压缩了,手续也精简了,我们办事的成本更低了。” 郑道林说。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对标国内外发达地区,持续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纳入全省统一平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487项,网上办、一次办占比100%。

武汉经开区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办结”,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实体经济企业不动产登记均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非接触式”出口退税平均办结时间在全市率先提速到2个工作日内;市场监管领域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率先在全市设立了首个政策兑现窗口。

去年至今,共为全区922家企业发放各类惠企政策资金28.5亿元,有效减少了企业因疫情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登记全程“零见面”“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多项改革,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设立区级帮(代)办服务中心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中国电子等重点项目迅速落地;在全市“抢鲜”试点电子化招标,率先迈入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全环节数字化的“智慧时代”;全面推行企业开办“210”标准,实现企业开办2个环节、1天办结、零费用。

招贤纳才 政策升级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2020年7月,武汉经开区出台产业、人才、“三创”政策升级版,发出“英雄帖”,招贤纳才来“车都”创业兴业,吹响了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区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人才新政”从人才引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服务配套和保障机制5个方面推出20条政策,助力产业发展。

人才政策覆盖了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针对高端人才、骨干人才、博士人才、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领域专业人才,提出了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骨干人才“集聚工程”、博士人才“倍增工程”、高技能人才“壮大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

围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10条新产业政策,奖励企业更多、奖励事项更广、奖励额度更高、奖励门槛更低。

新产业政策不仅包含了原“黄金三十条”中的条款,还新增了企业诉求较高的本地产品配套、隐形冠军、楼宇经济、出口补贴、产销分离等事项,对企业“从落户到上市”全流程进行奖励。

在“创新、创业、创造”政策方面,进一步鼓励企业及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创造活动。

新的“三创”政策以奖励研发的方式,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鼓励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投入。

对企业年度研究和发展投入、产品研发成本按投入比例给予奖励,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200万元,产品研发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可达300万元。

对孵化平台的建设、运营、培育、投资等方面给予孵化平台奖励,建设奖励最高可达600万元,运营奖励每年最高可达500万元。

鼓励创新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创业企业达到“毕业企业”标准并落户开发区,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新认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20万元的配套奖励。

让人文环境成为营商环境的底色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投入数百亿元治水修山,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魅力车谷”。

过去5年,全区“四水共治”项目总投资额达120亿元,4年建成水环境动态运营治理体系,达到“水更安、更畅、更净、更优”目标。

辖区内,长江、东荆河、通顺河、马影河等16条河流穿城而过,三角湖、太子湖、万家湖、汤湖等26个湖泊星罗棋布,交互贯通,构成江城最大的城市“绿肺”。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武汉经开区还不遗余力地加速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扩容,完善城乡功能配套。

华中地区首家全科国际门诊、全球最大的居家养老机构、武汉亚心总医院……纷纷落户经开区。

近两年来,武汉经开区还启动建设了协和西院二期、武汉儿童医院西院、中科武大重离子医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大批优质医疗资源迅速向中国车谷集聚。

“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项目20个,启动新改扩建项目27个,新增学位近1.8万个,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今后五年,还将新增中小学学位1.9万个,进一步缓解局部地区学位供给矛盾。

筑就凤凰台,引得凤凰来

多年来,武汉经开区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招商引资“虹吸效应”。

就在今年1月中旬,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经开区再次签署合作协议,追加投资15亿元,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二次合作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去年疫情期间,区政府各部门帮助我们成为全市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随后还帮我们获得了近千万元纾困资金,这么好的店小二可不能错过。”该公司负责人李文杰说。

“十三五”时期,武汉经开区累计签约项目333个,签约金额7870亿元,新引进阿里巴巴、吉利集团、国家电投、华润集团、住友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发展,全区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73家;新增36个国内外500强研发机构。

去年,全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约80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8%,指标考评成绩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服务企业无止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政策红利向制度红利转变、讲关系向讲法治转变。”在近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专门就优化营商发展环境作出安排部署。

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将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营商环境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生态环境、市场环境,聚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动打造“中国车谷”营商环境的升级版,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记者彭宇 通讯员袁言勇 刘国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