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谷融媒3月3日讯 一粒粒仅几微米的“微胶囊”,植入衣服纤维中,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纯白的衣服就能显现出多彩的颜色。
这项由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武汉先进院)研发的“微胶囊”技术,已在市场实现应用。
武汉先进院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企业法人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武汉经开区联合组建,致力于用科技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已布局电子信息材料、超表面材料与装备、前瞻性研究、前沿计算四个研发中心及两个中试基地,团队在智能微胶囊、功能涂层、黑磷、基因载体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微胶囊实现面料自动调温变色
将成千上万的微胶囊包裹在纺织品中,由这种纺织品制作而成的衣物不仅能变换颜色,还能自动调节温度,实现冬暖夏凉的体感。
据了解,智能微胶囊是现今最有前景的柔性显示材料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环境监测预警、智能纺织等领域。
武汉先进院突破了国内首条无醛微胶囊生产线,“以前,这个技术被国外垄断,一些变色服装制造商备受钳制,这项技术实现国产化后,我们将技术专利转移给服装生产的上游企业,不仅制造成本降低了,还带活了一条产业链。”武汉先进院副院长李尚鎔说。
目前,这一技术也正尝试应用在手机上,帮助手机芯片快速散热。
抢先一步发掘“黑金”
黑磷被视为继石墨烯材料之后,最具潜力的新材料,从晶体管、光电子器件,再到催化、能源等领域,均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早在2014年先进院喻学锋研究团队围绕新型二维材料黑磷开展系列研究,彼时黑磷尚未“出名”,团队抢先一步开始推动技术国产化,产业化速度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随着对黑磷的研究逐渐深入,团队发现黑磷对铂催化剂独特的活化作用,对燃料电池和工业催化等领域意义重大。
“这项研究具有两个重要意义,一个是安全,铂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但对氢燃料电池和工业催化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催化作用;另一个是成本,使用黑磷的催化剂能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李尚鎔向记者介绍说。
发挥“四不像”机构的新生力量
围绕武汉打造国家科创中心的要求,激发全区创新创造活力,狠抓科技自立自强,武汉经开区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它既不像大学、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业和事业单位,被称为“四不像”,旨在通过自由灵活的机制体制,让“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武汉先进院作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新格局,迈过了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推动不少科研成果的“纸变钱”。
据李尚鎔介绍,一方面研究院积极搭建内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科研人员与市场人员有机结合,针对市场前景好的技术,自由组成研发中心,研究院再给每个中心配备经纪人、经营人员,专职对接市场需求。
前期,研究院给予经费支持,待项目可自负盈亏后,剥离出研究院,单独成立公司。
这样的运作机制下,武汉中科先进院已经吸引了包括外籍院士在内的10多名海外高端人才“合伙”,去年实现了营收3000多万,3个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另一方面依托10000平方米中科先进创新中心,扶持科研院所及各大高校好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移转化。从个人创业到组建团队、成立公司,最终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武汉先进院从商业化运作角度提供全链条的双创服务体系,精准匹配入驻公司和引进项目,提供设备、实验室、技术经纪人以及经营管理人才。
李尚鎔表示,武汉先进院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前瞻型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将做好中科院技术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桥梁,依托深圳院和中科院深理工平台,将大湾区的人才资源、资本资源、产业资源和经开区做一个深度对接,助推车谷“3+N”现代产业发展,助力武汉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
(记者张隽 彭宇 李金友 通讯员李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