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原来沌口和蛇口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2020-07-07 10:09 长江日报  

深圳有个蛇口,武汉有个沌口。“两口”一南一北,相距1000公里。

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是改革开放的标志、特区中的“特区”;沌口是武汉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招商引资的前沿地,被称为武汉的“深圳”。二者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

7月1日,“两口”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相遇”。这一天,武汉“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在蛇口举行,活动的举办方,正是沌口(武汉开发区)。这是疫后重振,武汉首次赴外地举办现场招商活动。

“蛇口工业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炮’。今天,武汉在这里举行疫后重振招商活动,有着特殊意义。”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铁峰说。

疫后重振,武汉第一个赴外地招商的,为什么是沌口?

武汉开发区负责人介绍,首先,是恢复经济的需要。武汉开发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市10%,工业产值约占四分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武汉开发区正在加快恢复生产,吸引投资,把一季度失去的补回来。

此外,更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武汉开发区进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才、技术、资本“三要素”正加速向开发区聚集。此时,更需加大招商引资,“添一把火”,推动产业“聚变”。

经历过疫情考验,重启2个多月来,武汉开发区正加速重振。经济复苏,不只是恢复原样,更是在过程中实现升级、变革。

当沌口遇见蛇口,不只是一个招商活动,更像是一个发展的隐喻,寓意着武汉开发区加速转变增长方式,选择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满弓发力:

工业产值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

东本三厂,总装车间里,一辆辆整车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平均每50.1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

“目前,东风本田产能已完全恢复,达到日产3000辆的水平,销售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5月,销售量达到去年同期的117%。”日前,东风本田负责人介绍。

格力电器武汉公司,整个工厂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每天2万套空调下线,产能已达到历史峰值。

“5月份,我们生产空调50多万套,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格力电器武汉公司生产部部长卜秉彦介绍。

这家企业的官网上,几乎每天都在刊载招聘信息,包括装配工、操作工、质检员、叉车司机、焊工等多个职位。

3月份,交付油箱0.56万台;4月份,5.46万台;5月份,6.6万台。在东风亚普公司,工厂产能已恢复到历史同期水平。“目前,我们实行双班24小时满负荷生产,一定要把疫情延误的工期赶回来。”工厂负责人说。

满弓发力,武汉开发区企业正加速恢复生产,不少重点企业更是实现了“超产”。今年二季度,连续3个月,该区工业产值同比去年都实现了正增长,产值达到700多亿元。

全力服务: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当好“店小二”

“我们将出台最好的政策,营造最佳的环境,提供最优的服务,希望广大企业家把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带到武汉开发区。”7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现场,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向深圳企业家发出邀请。

重启2个多月来,武汉开发区全力做好“店小二”,与企业站在一起,一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

“今年,受疫情影响,混凝土市场较往年略显萧条。这些订单真是雪中送炭,让我们更有底气战胜困难,对企业复苏充满了信心。”

6月23日,武汉开发区首场“企业供需对接活动”上,君善建混凝土公司总经理解聪说。这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现场斩获了近6000万元的采购订单。

政府“做媒”、企业“相亲”。当日,融创经开公司、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武汉市政集团等需求方,与百俊同建材、君善建混凝土、车都环保再生资源等供给方,共13家重点企业,相互签订了近2亿元的采购协议。

疫情之后,经过了两三个月的停工,全区企业普遍面临各种困难:原料运不进来,产品卖不出去,员工无法到岗,市场低迷,流动资金缺乏……

“企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武汉开发区从资金、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发力,帮助企业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复工之初,东风本田、格力、美的等企业,大量员工滞留外地。为此,武汉开发区派出多辆大巴,点对点助力企业接回员工,甚至为东风本田还专门协调开通了一趟从十堰到汉口的火车专列。

企业销路受阻,武汉开发区主要领导纷纷变身“网红”主播,多次为区内企业站台吆喝,卖汽车、卖空调、卖酸梅饮料……

5月29日,武汉开发区宣布,针对“汉产汉销上汉牌”的乘用车,在市政府补贴基础上,再给予燃油车2000元、新能源汽车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在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多家车企销售上升。5月,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在武汉地区的销量环比增长均超过45%。

在东风本田汽车友芝友4S店,5月份销量突破200台,订单环比提升14%,“宜昌、襄阳等周边城市顾客都来店咨询看车”。4S店负责人说。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武汉开发区启动中小微企业“纾困资金、流贷贴息、融资租赁、工业厂房租赁、首次进规奖励”等各类项目申报,为中小微企业“供血供氧”“造血供氧”。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有106家企业实现融资贷款总额7.5亿元。其中,14家工业企业获区与农商行合作的“助保贷”,贷款资金1亿元。

“多亏了这4000万元‘过桥贷’,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日前,武汉同济现代医药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咏梅说。前不久,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府帮扶,顺利实现了资金周转。

此外,我区国有经营性房屋还为区内800余家(户)各类市场主体约减免房租8000余万元。

武汉开发区还安排领导干部包保包办重大项目,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用等全过程,全面负责、高位推进。

“我们将发扬军运精神和抗疫精神,围绕项目建设主动作为、创新求变。”武汉开发区负责人表示。

聚力转型:资金、技术、人才加速涌入

“您的快递已送达,请凭260473取件。”一条短信发到手机上。几分钟后,一辆白色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停在路边。输入取件码,打开柜子、取出包裹。随后,无人配送物流车缓缓离去。

这一幕科幻的场景,发生在武汉开发区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这一由东风汽车开发的“Sharing Box”,没有驾驶室、方向盘和座椅,车身就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

在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已经聚集了几十家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相继开展无人巡逻车、无人物流车、无人扫地车等数十种场景测试,部分产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未来一两年内就能实现商业应用。

武汉开发区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当前,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自动驾驶、机器人、通用航空、智能家居等。资金、技术、人才“三要素”正在加速涌入。



近几年,武汉开发区密集获批各类国家项目,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汉南港国家一类口岸、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是承担国家使命最密集的时期。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3家,累计引进院士16名、武汉“城市合伙人”7人,培育“车都英才”195人。

区内,一批新型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平台也已成形。如英伟达孵化中心、启迪协信科创园、中科深圳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创新创业企业纷纷入驻。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吸引了深圳近百位知名企业家参加。他们来自科技、制造、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

现场签约的项目,也集中在下一代汽车、汽车后市场、人工智能、科创研发、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企业家们表示,时刻关注武汉开发区发展,将寻找机会,助力区域转型升级。(记者 张敏 胡深博 谭兴)



14

深圳有个蛇口,武汉有个沌口。“两口”一南一北,相距1000公里。

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是改革开放的标志、特区中的“特区”;沌口是武汉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招商引资的前沿地,被称为武汉的“深圳”。二者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

7月1日,“两口”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相遇”。这一天,武汉“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在蛇口举行,活动的举办方,正是沌口(武汉开发区)。这是疫后重振,武汉首次赴外地举办现场招商活动。

“蛇口工业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炮’。今天,武汉在这里举行疫后重振招商活动,有着特殊意义。”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铁峰说。

疫后重振,武汉第一个赴外地招商的,为什么是沌口?

武汉开发区负责人介绍,首先,是恢复经济的需要。武汉开发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市10%,工业产值约占四分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武汉开发区正在加快恢复生产,吸引投资,把一季度失去的补回来。

此外,更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武汉开发区进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人才、技术、资本“三要素”正加速向开发区聚集。此时,更需加大招商引资,“添一把火”,推动产业“聚变”。

经历过疫情考验,重启2个多月来,武汉开发区正加速重振。经济复苏,不只是恢复原样,更是在过程中实现升级、变革。

当沌口遇见蛇口,不只是一个招商活动,更像是一个发展的隐喻,寓意着武汉开发区加速转变增长方式,选择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满弓发力:

工业产值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

东本三厂,总装车间里,一辆辆整车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平均每50.1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

“目前,东风本田产能已完全恢复,达到日产3000辆的水平,销售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5月,销售量达到去年同期的117%。”日前,东风本田负责人介绍。

格力电器武汉公司,整个工厂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每天2万套空调下线,产能已达到历史峰值。

“5月份,我们生产空调50多万套,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格力电器武汉公司生产部部长卜秉彦介绍。

这家企业的官网上,几乎每天都在刊载招聘信息,包括装配工、操作工、质检员、叉车司机、焊工等多个职位。

3月份,交付油箱0.56万台;4月份,5.46万台;5月份,6.6万台。在东风亚普公司,工厂产能已恢复到历史同期水平。“目前,我们实行双班24小时满负荷生产,一定要把疫情延误的工期赶回来。”工厂负责人说。

满弓发力,武汉开发区企业正加速恢复生产,不少重点企业更是实现了“超产”。今年二季度,连续3个月,该区工业产值同比去年都实现了正增长,产值达到700多亿元。

全力服务: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当好“店小二”

“我们将出台最好的政策,营造最佳的环境,提供最优的服务,希望广大企业家把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带到武汉开发区。”7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现场,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向深圳企业家发出邀请。

重启2个多月来,武汉开发区全力做好“店小二”,与企业站在一起,一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

“今年,受疫情影响,混凝土市场较往年略显萧条。这些订单真是雪中送炭,让我们更有底气战胜困难,对企业复苏充满了信心。”

6月23日,武汉开发区首场“企业供需对接活动”上,君善建混凝土公司总经理解聪说。这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现场斩获了近6000万元的采购订单。

政府“做媒”、企业“相亲”。当日,融创经开公司、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武汉市政集团等需求方,与百俊同建材、君善建混凝土、车都环保再生资源等供给方,共13家重点企业,相互签订了近2亿元的采购协议。

疫情之后,经过了两三个月的停工,全区企业普遍面临各种困难:原料运不进来,产品卖不出去,员工无法到岗,市场低迷,流动资金缺乏……

“企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企业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武汉开发区从资金、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发力,帮助企业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

复工之初,东风本田、格力、美的等企业,大量员工滞留外地。为此,武汉开发区派出多辆大巴,点对点助力企业接回员工,甚至为东风本田还专门协调开通了一趟从十堰到汉口的火车专列。

企业销路受阻,武汉开发区主要领导纷纷变身“网红”主播,多次为区内企业站台吆喝,卖汽车、卖空调、卖酸梅饮料……

5月29日,武汉开发区宣布,针对“汉产汉销上汉牌”的乘用车,在市政府补贴基础上,再给予燃油车2000元、新能源汽车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在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多家车企销售上升。5月,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在武汉地区的销量环比增长均超过45%。

在东风本田汽车友芝友4S店,5月份销量突破200台,订单环比提升14%,“宜昌、襄阳等周边城市顾客都来店咨询看车”。4S店负责人说。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武汉开发区启动中小微企业“纾困资金、流贷贴息、融资租赁、工业厂房租赁、首次进规奖励”等各类项目申报,为中小微企业“供血供氧”“造血供氧”。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有106家企业实现融资贷款总额7.5亿元。其中,14家工业企业获区与农商行合作的“助保贷”,贷款资金1亿元。

“多亏了这4000万元‘过桥贷’,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日前,武汉同济现代医药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咏梅说。前不久,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府帮扶,顺利实现了资金周转。

此外,我区国有经营性房屋还为区内800余家(户)各类市场主体约减免房租8000余万元。

武汉开发区还安排领导干部包保包办重大项目,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用等全过程,全面负责、高位推进。

“我们将发扬军运精神和抗疫精神,围绕项目建设主动作为、创新求变。”武汉开发区负责人表示。

聚力转型:资金、技术、人才加速涌入

“您的快递已送达,请凭260473取件。”一条短信发到手机上。几分钟后,一辆白色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停在路边。输入取件码,打开柜子、取出包裹。随后,无人配送物流车缓缓离去。

这一幕科幻的场景,发生在武汉开发区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这一由东风汽车开发的“Sharing Box”,没有驾驶室、方向盘和座椅,车身就像一个长方形的盒子。

在经开·智造2045创新谷,已经聚集了几十家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相继开展无人巡逻车、无人物流车、无人扫地车等数十种场景测试,部分产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未来一两年内就能实现商业应用。

武汉开发区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当前,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自动驾驶、机器人、通用航空、智能家居等。资金、技术、人才“三要素”正在加速涌入。



近几年,武汉开发区密集获批各类国家项目,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汉南港国家一类口岸、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是承担国家使命最密集的时期。

目前武汉开发区已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3家,累计引进院士16名、武汉“城市合伙人”7人,培育“车都英才”195人。

区内,一批新型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平台也已成形。如英伟达孵化中心、启迪协信科创园、中科深圳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创新创业企业纷纷入驻。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招商活动”,吸引了深圳近百位知名企业家参加。他们来自科技、制造、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

现场签约的项目,也集中在下一代汽车、汽车后市场、人工智能、科创研发、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企业家们表示,时刻关注武汉开发区发展,将寻找机会,助力区域转型升级。(记者 张敏 胡深博 谭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