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就可以收割了,街道全包了农药费,我们农户不用花一分钱。”武汉经开区邓南街窑头村的小麦种植户曹永贵站在丰收在望的金黄麦地,喜笑颜开,眼下,该村的小麦进入成熟收割期。
近年来,邓南街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立足追赶超越,推动“美丽环境”变身“美丽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过“比学赶超”,多元化发展壮大甜玉米、油菜、小麦、西瓜、草莓等特色种植基地,打造乡村振兴的“邓南样本”。
无人机“飞防作业”
为小麦丰收保驾护航
四月起,在邓南街大片碧绿麦田里,不时有无人机盘旋上空。一架架无人机滑过绿色的麦浪,均匀地在小麦植株上洒下一层层“白雾”,5400余亩麦地的药物就喷洒完毕。邓南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郑卫表示,今年风调雨顺,小麦亩产有望达到780斤左右。
据了解,在小麦春季农忙期间,由于降水偏多,导致病虫害常发。小麦赤霉病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堪称小麦“头号杀手”,严重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
邓南街去年率先购买了4台无人机,为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获得了农户们的一致好评。
“以前用喷雾器一人一天只能施药20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喷洒近千亩,还不用担心踩坏麦子,省时高效!”种植户曹永贵高兴地说。
“除了无人机‘飞防作业’,街道还积极组织农户引进机动喷雾器,免费为农户保养小型微耕机200多套。”郑卫说,邓南街正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田野铺开青纱帐
“甜玉米”甜了农民心
“今年邓南街推出了百亩新品种甜玉米示范地,比市场其他品种的玉米要提前一周上市,有望在本月底端上市民饭桌。”汉南甜玉米协会会长曾思来透露,下个月,我区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甜玉米文化节。
5月初,邓南街2万亩甜玉米苗开始抽雄吐丝,大地上一片绿意盈盈、葱郁勃发的景象,曾思来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地,有感而发:“邓南街土地平整,大片田野像铺开的青纱帐,美景震撼人心。”
据悉,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邓南街大力推广标准化、品牌化种植,其甜玉米品质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畅销全国、出口欧美,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去年底,面对生产资料大幅上涨,邓南街未雨绸缪,积极组织玉米协会对接厂商,通过统一采购降低玉米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为农户节省近120万元。
邓南街有关负责人表示,邓南街利用特色玉米资源,挖掘玉米文化内涵,在手工编织、甜玉米深加工方面积极探索,围绕玉米走出一条“多点开花”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该街道在不断深化“中国甜玉米之乡”名片基础上,率先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飞防工作,大力发展油菜花旅游项目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在“比学”中实现“赶超”,使其特色产品不断“出圈”,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加稳健顺畅。
邓南街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动兰岛田园综合体、汉南港口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培植、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探索甜玉米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文化”的项目,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面提升邓南品牌影响力,奋力书写邓南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采写:记者王双双 通讯员杨双
编辑:吕作璐 蒋秋雨
制作: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