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特区”
——沌口开发区改革开放试验纪略
本报记者 吕宝康 徐占峰
上月底,在沌口开发区内,占地128万平方米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装厂平整场地工程竣工验收,我市创办的这个“内地特区”开始崭露头角了。
1988年7月6日,国务院在京西宾馆开会,决定二汽 30万辆轿车总装厂定点武汉。
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武汉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不沿袭过去建设工业区的老路,而是以轿车项目为依托,把沌口经济开发区办成一个“内地特区”。
内地办“特区”,一切都要试验、探索。1990年底,沌口开发区筹建之日起,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班子起草开发区建区方案,然而草案十易其稿,各方面认识仍不尽一致,争议的焦点是开发区的授权问题。
按照开发区筹建领导小组的设想,市政府授予开发区必要的权力,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0万辆轿车总装厂这样的大项目,一旦开工,每年就要吃掉十多亿元的投资;它的成千上万份合同涉及方方面面,按现行体制每办一件事,就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章子,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沌口开发区还要向国内外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大批配套项目及相关产业,没有合乎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就缺乏吸引力。
1991年11月,市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沌口开发区的体制问题,市委书记钱运录明确指出:沌口开发区一定要按经济特区的模式来搞,建立一套“特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区特办”,一步到位。
今年春节刚过,市委常委来到沌口开发区现场办公,原则拍板确定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个章子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
时隔半个月后,市委、市政府就正式发文,授予沌口开发区市一级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
“内地特区”的管理模式终于出台了。市计委、城委、外经委、财政、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纷纷向开发区割交管理权限,公安、税务、金融、海关、商检、供电、电信等部门也先后来开发区联系设立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
体制上的突破,使一些过去不能办的事好办了。比如供电、电信,按现行体制划分,城区、郊区是两套系统,沌口属于郊区,只能一路之分用农电,一地之隔打长途。开发区变成“小政府”后,武汉供电局、武汉市电信局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条输电专线从城区直达沌口,一套联接国际线路的程控电话准时开通,工作效率达到了以小时为单位计算。
沌口开发区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简化办事程序。5月初,位于鄂西北的险峰机器厂经过实地考察,自动上门要求进区办厂,开发区“一个窗口接待,一支笔审批”,4天就办妥审批手续,并签订了合同。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超前建设,沌口开发区基本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开发区的主体,中法合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于5月21日宣告成立,随即携带70亿元巨资(其中含法郎46亿),正式进区落户。一时间“轿车城”声震海内外,沌口开发区掀起了空前的投资热。
编者按
沌口开发区超前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打开了局面,为轿车总装厂正式动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被市委书记钱运录誉为“沌口精神”。
“沌口精神”就是敢闯、敢试验、敢冒风险。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开发区办成“内地特区”和武汉市改革开放“试验场”。沌口开发区筹建工作按此大胆试验,采取变通的办法,制定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科技等;改变过去建设工业区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投资方式,实行“各家孩子各家抱”的办法,探索出一条调动给社会积极性共同建设开发区的新路子。这些改革开放的试验,使沌口开发区建设抓住了机遇,赢得了时间,创造出了超前准备的高速度。
(长江日报 1992年8月11日 头版头条)